水經注_第20章 濟水二(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濟水東北至甲下邑南,東曆琅槐縣故城北。《地理民風記》曰:博昌東北八十裡,有琅槐鄉,故縣也,《山海經》曰:濟水絕钜野,注渤海,入齊琅槐東北者也。又東北,河水枝津注之。《水經》覺得入河,非也。斯乃河水注濟,非濟入河。又東北入海。郭景純曰:濟自滎陽至樂安博昌入海。今河竭,濟水仍流不斷,《經》言入河,二說並失。然河水於濟、漯之北,彆流注海,今所綴流者,惟漯水耳。郭或覺得濟注之,即實非也。尋經脈水,不如《山經》之為密矣。

濟水又東北,逕狼牙固西而東北流也。

又東北過台縣北。

《地理民風記》雲:樂安太守治。晏謨《齊記》曰:有南北二城,隔濟水,南城,即被陽縣之故城也,北枕濟水。《地理誌》曰:侯國也。如淳曰:一作疲,音罷軍之罷也。《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齊孝王子敬侯劉燕之國也,今渤海僑郡治。

又東北過臨濟縣南。

濟水東,逕菅縣故城南。漢文帝四年,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為侯國。右納百脈水,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之百脈水。其水西北流,逕陽丘縣故城中。漢孝文帝四年,以封齊悼惠王子劉安為陽丘侯。世謂之章邱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謂之女郎祠,擺佈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逕黃巾固,蓋賊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脈水又東北流,注於濟。

又東北過甲下邑,入於河。

濟水又逕薄姑城北。後漢《郡國誌》曰:博昌縣有薄姑城。《地理書》曰:呂尚封於齊郡薄姑。薄姑故城在臨淄縣西北五十裡,近濟水,史遷曰:胡公徙薄姑。城內有高台。《春秋·昭公二十年》,齊景公飲於台上,曰:古而不死,何樂如之?晏平仲對曰:昔爽鳩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後太公又因之,臣覺得古若不死,爽鳩氏之樂,非君之樂。即因而台也。

濟水又東北,華不注山,單椒秀澤,不連邱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山下有華泉,故京相璠《春秋地盤名》曰:華泉,華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傳·成公二年》,齊頃公與晉卻克戰於鞍,齊師敗績,逐之,三週華不注,逢醜父與公易位。將及華泉,驂絓於木而止。醜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齊侯以免。韓厥獻醜父,卻子將戮之。呼曰:自今無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將為戮矣。卻子曰: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乃免之。即華水也。北絕聽瀆二十裡,注於濟。

濟水又東北,合芹溝水。水出台縣故城東南,西北流逕台城東,又西北,入於濟水。

瀧水南出長城中,北流至般陽縣故城西南,與般水會。水出縣東南龍山,俗亦謂之為左阜水,西北逕其城南,王莽之濟南亭也。應劭曰: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