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21章 濟水二(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又東南過留縣北。

又東南過徐縣北。

菏水又東,與钜野黃水合,菏濟彆號也。黃水上承钜澤諸陂。澤有濛澱,育陂,黃湖。水東流謂之黃水。又有薛訓渚水,自渚曆薛村前分為二流,一水東注黃水,一水西北入澤,即大水也。黃水東南流,水南有漢荊州刺史李剛墓。剛字叔毅,山陽高平人,熹平元年卒,見其碑。有石闕,祠堂石室三間,椽架高丈餘,鏤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側荷梁柱,四壁隱起雕鏤,為君臣、官屬、龜龍鳳麟之文,飛禽走獸之像,作製工麗,不甚傷毀。黃水又東,逕钜野縣北,何承天曰:钜野湖澤泛博,南通洙泗,北連清濟,舊縣故城正在澤中,故欲置戍於此城。

又東南過沛縣東北。

濟水東逕重鄉城南,《左傳》所謂臧文仲宿於重館者也。菏水又東逕武棠亭北,《公羊》覺得濟上邑也。城有台,高二丈許,其下臨水,昔魯侯觀魚於棠,謂此也,在方與縣故城北十裡。《經》所謂菏水也。

又東過金鄉縣南。

《郡國誌》曰:山陽有金鄉縣。菏水逕其故城南,世謂之故縣城。北有金鄉山也。

濟水又東逕漢平狄將軍扶溝侯淮陽朱鮪塚,墓北有石廟。濟水又東,逕東緡縣故城北,故宋地。《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緡。《十三州記》曰:山陽有東緡縣。鄒衍曰:餘登緡城以望宋都者也。後漢世祖建武十三年,封馮異宗子璋為侯國也。

又東過彭城縣北,猚水從西來注之。

又東過方與縣兗州北為菏水。

濟與泗亂,故濟納互稱矣。《東觀漢記?安平侯蓋延傳》曰:延為虎牙大將軍,與劉永等戰,永軍反走,溺水者半。複與戰,連破之,遂平沛,楚、臨淮悉降。延令沛修高祖廟,置嗇夫、祝宰、樂人,因齋戒祠高廟也。

又東過東緡縣北。

《地理誌》曰:臨淮郡,漢武帝元狩五年置,治徐縣。王莽更之曰淮平,縣曰徐調,故徐國也。《春秋·昭公三十年》,吳子執鐘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遂滅徐。徐子奔楚,楚救徐,弗及,遂城夷以處之。張華《博物誌》錄著作令史茅溫所為送。劉成國《徐州地理誌》雲:徐偃王之異,言徐君宮人娠而生卵,覺得不祥,棄之於水濱。孤傲母有犬,名曰鵠倉,獵於水側,得棄卵,銜以來歸。

城之地點則钜野澤也。衍東北出為大野矣,昔西狩獲麟因而處也。《皇覽》曰:山陽钜野縣有肩髀塚,重聚大小與闞塚等。傳言蚩尤與黃帝戰,克之於涿鹿之野,身材異處,故彆葬焉。黃水又東,逕鹹亭北,《春秋·桓公七年經》書,焚鹹丘者也。水南有金鄉山,縣之東界也。金鄉數山皆空中穴口,謂之隧也。戴延之《西征記》曰:焦氏山北數裡,有漢司隸校尉魯峻塚,穿山得白蛇、白兔,不葬,更葬山南,鑿而得金,故曰金鄉山。山形峻峭,塚前有石祠、石廟,四壁皆青石隱起,自書契以來,忠臣、孝子、貞婦,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像,像邊皆刻石記之,筆墨清楚。又有石床,長八尺,磨瑩光鮮,叩之,聲聞遠近。時太尉處置中郎傳珍之,諮議參軍周安穆,折敗石床,各取去,為魯氏以後所訟,二人並免官。焦氏山東,即金鄉山也。有塚,謂之秦王陵。山上二百步得塚口,塹深十丈,兩壁峻峭,廣二丈,入行七十步,得埏門。門外擺佈皆有空,可容五六十人,謂之白馬空埏。門內二丈得外堂,外堂以後,又得內堂。觀者皆執燭而行,雖無他雕鏤,然洽石甚精,或雲,是漢昌邑哀王塚,所未詳也。東南有範巨卿塚,名件猶存。巨卿名式,山陽之金村夫,漢荊州刺史,與汝南張劭、長沙陳平子石交,號為死友矣。黃水又東南,逕任城郡之亢父縣故城西,任城縣在北,夏後氏之任國,王莽之延就亭也。漢章帝元和元年,彆為任城國。縣有詩亭,《春秋》之詩國也。王莽更之曰順父矣。《地理誌》,東平屬縣也。世祖建武二年,封劉隆為侯國。其水謂之桓公溝,南至方與縣,入於菏水。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