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22章 清水(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沁水又南,曆陭氏關,又南與驫水合。水出東北巨峻山,乘高瀉浪,觸石流響,世人因聲以納稱。西南流注於沁。

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

沁水南逕陽阿縣故城西。《魏地盤記》曰:建興郡治陽阿縣。郡西四十裡有沁水,南流。沁水又南,與濩澤水合,水出濩澤城西白澗嶺下,東逕濩澤。《墨子》曰:舜漁濩澤。應劭曰:澤在縣西北。又東逕濩澤縣故城南,蓋以澤氏縣也。

沁水南逕石門,世謂之沁口。《魏地盤記》曰:河內郡野王縣西七十裡,有沁水,左逕沁水城西,附城東南流也。石門是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為魏野王典農中郎將之所造也。按其《表》雲:臣孚言:臣被明詔,興河內水利。臣既到,檢行沁水,源出銅鞮山,愚笨週迴,水道九百裡。自太行以西,王屋以東,層岩高大。天時霖雨,眾穀走水,小石漂迸,木門朽敗,稻田汎濫,歲功不成。臣輒按行,去堰五裡以外,方石可得數萬餘枚。臣覺得累方石為門,若天久旱,增堰進水;若天霖雨,陂澤充滿,則閉防斷水。空渠衍澇,足以成河。雲雨由人,經國之謀。暫勞永逸,聖王所許。願陛下彪炳臣《表》,敕大司農府給野生,勿使稽延,以讚時要。臣孚言。聖旨聽許,因而夾岸累石,結覺得門,用代木門枋,故石門舊有枋口之稱矣。溉田頃畮之數,間關光陰之功,事見門側石銘矣。水西有孔山。山上石穴敞開,穴內石上,有車轍牛跡。《耆舊傳》雲,天然成著,非人功所就也。其水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為朱溝水。

徐廣、王隱並言始皇改。瓚注《漢書》雲:按韓非書,秦昭王越趙長平,西伐修武。時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餘按《韓詩彆傳》言,武王伐紂,勒兵於甯,改名甯曰修武矣。魏獻子田大陸,還卒於甯,是也。漢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為侯國。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稱大。小修武在東,漢高與滕公濟自玉門津而宿小修武者也。大陸即吳澤矣。《魏地盤記》曰:修武城西北二十裡,有吳澤陂,南北二十許裡,東西三十裡,西則長明溝入焉。水有二源。北水上承河內野王縣東北界溝,分枝津為長明溝,東逕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逕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雍,文之昭也。

沁水又東南,陽阿水左入焉。水北出陽阿川,南流逕建興郡西。又東南流,逕午壁亭東,而南入山。其水沿波漱石,漰澗八丈,環濤穀轉。西南流,入於沁水。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淨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赴之聲,震驚山穀。擺佈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禪棲之士:東岩西穀,又是刹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川效深,更加勝處也。其水曆澗流飛,清泠洞觀,謂之淨水矣。溪曰瑤溪,又曰瑤澗。淨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東南流,注於淨水。淨水又東南流,吳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吳陂於修武縣故城西北。修武,故甯也,亦曰南陽矣。馬季長曰: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故應劭《地理民風記》雲:河內,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又曰:晉始啟南陽。今南陽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