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23章 清水(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服從縣東北與洹水合。

淇水又東北曆淇陽川,逕石城西北。城在原上,帶澗枕淇。

又東過武德縣南,又東南至滎陽縣北,東入於河。

陂水又直滎陽縣北,東南流入於河。先儒亦鹹謂是溝為濟渠。故班固及闞駰並言濟水至武德入河,蓋濟水枝瀆條分,地點布稱,亦兼丹水之目矣。

菀水上承淇水於元甫城西北,自石堰東注菀城西,屈逕其城南,又東南流曆土軍東北,得舊石浢,故五水分流,世號五穴口,今惟通併爲二水。一水西注淇水,謂之天井溝。一水逕土軍東,分為蓼溝,東入白祀陂。又南分,東入同山陂,溉田七十餘頃。二陂所結,即台陰野矣菀水東南入淇水。

《山海經》曰:淇水出沮洳山。水出山側,頹波漰注,衝激橫山,山上合下開,可減六七十步,巨石磥砢,交積隍澗,傾瀾渀蕩,勢同雷轉,激水散氛,曖若霧合。又東北,沾水注之。水出壺關縣東沾台下。石壁高貴,昂藏隱天,泉流發於西北隅,與金穀水合,金穀即沾台之西溪也。東北會沾水,又東流注淇水。淇水又逕南羅川,又曆三羅城北,東北與女台水合。水發西北三女台下,東北流注於淇。

白溝又東北,逕羅勒城東,又東北,漳水注之,謂之利漕口。自下清漳、白溝、淇河,鹹得通稱也。

淇水右合宿胥故瀆,瀆受河於頓邱縣遮害亭東,黎山西北。會淇水處,立石堰遏水,令更東北注。魏武開白溝,因宿胥故瀆而加其功也。故蘇氏曰: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即指是瀆也。

白溝自縣北逕戲陽城東,世謂之羛陽聚。《春秋左傳·昭公九年》,晉荀盈如齊逆女,還,卒戲陽,是也。白溝又北,逕高城亭東,洹水從西南來注之。

《詩》雲:爰采唐矣,沫之鄉矣。殷王武丁,始搬家之,為殷都也。《禹貢》,紂都在冀州大陸之野,即此矣。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聲靡樂,號邑朝歌。晉灼曰:《史記·樂書》,紂為《朝歌》之音,朝歌者,歌不時也。故墨子聞之,惡而回車,不逕其邑。《論語撰考讖》曰:邑名朝歌,顏淵不捨,七十弟子揜目,宰予獨顧,由蹙墮車。宋均曰:子路患宰予顧視凶地,故以足蹙之,使墮車也。今城內有殷鹿台,紂昔自投於火處也。《竹書編年》曰:武王親禽帝受辛於南單之台,遂分天之明。南單之台,蓋鹿台之異名也。武王以殷之遺民,封紂子武庚於茲邑,分其地為三,曰邶、鄘、衛,使管叔、蔡叔、霍叔輔之,為三監。

白水又東南流,入丹水,謂之白水交丹水。又東南出山逕鄈城西,城在山際,俗謂之期城,非也。京相璠曰:河內山陽西北六十裡有鄈城。《竹書編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轉,光溝水出焉。丹水又西,逕苑鄉城北,南屈東轉,逕其城南,東南流注於沁,謂之丹口。《竹書編年》曰:晉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絕,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擊。即此水也。

又東過懷縣之北。

犍為舍人曰:水異出,風行條約曰肥。今是水異出同歸矣。《博物誌》謂之澳水。

沁水又東,光溝水注之。水首受丹水,東南流,界溝水出焉。又南入沁水,又東南流,逕成鄉城北,又東逕中都亭南,左合界溝水,水上承光溝,東南流,長明溝水出焉。又南逕中都亭西,而南流注於沁水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