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28章 易水(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東過範陽縣南,又東過容城縣南。

又東過泉州縣南,東入於海。

易水又右會女思穀水。水出西南女思澗,東北流注於易,謂之三會口。

滱水

濡水舊枝分南,入城東大陂,陂方四裡,今無水。陂內有泉,淵而不流,際池北側,俗謂聖女泉。濡水又東,得白楊水口,水出遒縣西山白楊嶺下,東南流入濡水,時人謂之虎眼泉也。濡水東合檀山川,水出遒縣西北,檀山西南。南流與石泉水會。水出石泉固東南隅,水廣二十許步,深三丈。固在眾山以內,平地當中,四周絕澗阻水,八丈有餘,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壁立直上,廣四十五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軌,僅通人馬,謂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楊寺,是白楊山神也。寺側林木交蔭,叢柯隱景。沙門釋法澄建刹於其上,更加思玄之勝處也。

滱水又東流曆鴻山,世謂是處為鴻頭,疑即《晉書隧道記》所謂鴻上關者也。關尉治北平,而畫塞於望都,東北去北平不遠,兼縣土所極也。滱水因而左納鴻下水,水出西北近溪,東南流注於滱水也。

又東過唐縣南。

滱水又屈而東,合兩嶺溪水,水出恒山北阜,東北流曆兩嶺間。北嶺雖層陵雲舉,猶不若南巒峭秀。自水南步遠峰,石磴逶迤,沿途九曲。曆睇諸山,鹹為劣矣。抑亦羊腸、邛來之類者也。齊、宋通和,路出其間。其水東北流,注於滱水。

易水出西山寬中穀,東逕五大夫城南。昔北平侯王譚,分歧王莽之政。子興,生五子,並避時亂,隱居此山,故其故居,世覺得五大夫城,即此。潘嶽《讚》雲:五王在中,龐葛持續者也。

易水逕範陽縣故城北。秦末,張耳、陳餘為陳勝略地燕、趙,命蒯通說之,範陽先下,是也。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代為侯國,王莽之通暢也。易水又東與濡水合,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穀。東流與源泉水合,水發北溪,東南流注濡水。濡水又東南,逕樊於期館西,是其授首於荊軻處也。濡水又東南流,逕荊軻館北,昔燕丹納田生之言,尊軻上卿,館之於此。二館之城,澗曲泉清,山高林茂,風煙披薄,觸目怡情,方外之士,尚憑依故居,取暢林木。濡水又東逕武陽城西北舊堨濡水枝流南入城,逕柏塚西。塚垣城側,即水塘也。四周塋域深廣,有若城焉。其水側稀有陵墳高壯,望若青丘,詢之陳腐,訪之史籍,並無文證。以私交求之,當是燕都之前故墳也,或言燕之墳塋,斯不然矣。其水之故瀆南出,屈而東轉,又分為二瀆。一水逕故安城西,側城南注易水,夾塘崇峻,邃岸高深,擺佈百步,有二釣台,整齊交峙,迢遞相望,更加佳觀矣。其一水東出注金台陂,陂東西6、七十步,南北五十步,側陂西北有釣台,高丈餘,方可四十步。陂北十餘步有金台,台上東西八十許步,南北如減,高十餘丈。昔慕容垂之為範陽也,戍之,即斯台也。意欲圖還上京,阻於行旅,冒昧不獲遂心。北有小金台,台北有蘭馬台,並悉高數丈,秀峙相對,翼台擺佈,水流徑通,長廡廣宇,周旋被浦,棟堵鹹淪,柱礎尚存,是其基構,可得而尋。訪諸耆舊,鹹言昭王禮賓,廣延方士,至於郭隗、樂毅之徒,鄒衍、劇辛之儔,宦遊曆說之民,自遠而屆者多矣。不欲令諸侯之客,伺隟燕邦,故修建下都,館之南垂。言燕昭創之於前,子丹踵之於後,故雕牆敗館,尚傳雕刻之石,雖無經記可憑,察其古蹟,似符宿傳矣。濡水自堰又東,逕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渾塘溝水注之,水出遒縣西,白馬山南溪中,東南流入濡水。濡水又東至塞口,古累石堰水處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