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28章 易水(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易水又東,泥水注之。水上承二陂於容城縣東南,謂之大泥澱、小泥澱,其水南流注易水,謂之泥洞口。水側有渾泥城,易水逕其南,東合滱水。故桑欽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東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稱矣。易水又東,逕易京南。漢末,公孫瓚害劉虞於薊下。時兒歌雲:燕南垂,趙北際,唯有此中可避世。瓚以易地當之,故自薊徙臨易水,謂之易都城,在易城西四五裡。趙建武四年,石虎有遼西南達易京,以京鄣至固,令二萬人廢壞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樓基尚存,猶高一匹餘。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樓,即瓚所堡也。故瓚所與子書雲:袁氏之攻,狀若鬼神,衝梯舞於樓上,鼓角鳴於地中。即此樓也。

又東過安次縣南。

易水又右會女思穀水。水出西南女思澗,東北流注於易,謂之三會口。

又東左會一水。水出中山城北,郎山阜下,亦謂之唐水也。然於城非西北,俗彆名之為雹水,又兼二名焉。西南流入滱,並所未詳,蓋傳疑耳。

又東過泉州縣南,東入於海。

其水南流,注於檀水,故俗有並溝之稱焉。其水又東南流,曆故安縣北,而南注濡水。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水也。故《地理誌》曰:故安縣閻鄉,易水所出,至範陽入濡水。闞駰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許慎曰:濡水入淶。淶、渠二號,即巨馬之異名。然二易俱出一鄉,同入濡水。北易至涿郡範陽縣會北濡,又並亂流入淶,是則易水與諸水,互攝通稱,東逕容城縣故城北,渾濤東注,至勃海平舒縣與易水合。闞駰曰:涿郡西界代之易水,而是水出代郡廣昌縣東南,郎山東北,燕王仙台東。台有三峰,甚為崇峻,騰雲冠峰,高霞翼嶺,岫壑衝深,含煙罩霧。耆舊言燕昭王求仙處。範曄《後漢書》雲:中山簡王焉之窆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樹墳塋。陵隧碑獸,並出此山,謂之石虎山。山有所遺二石虎,先人因以名罡。罡之東麓,即根源所導也。

易水又東,逕易縣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闞駰稱: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與來賓知謀者祖道,皆素衣冠,送之於易水之上。荊軻起為壽,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懦夫一去兮不複還!高漸離擊築,宋快意和之。為壯聲,士發皆衝冠。為哀聲,士皆流涕。疑於此也。餘按遺傳舊跡,多在武陽,似不餞此也。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黑旦>為侯國也。

易水逕縣南,鄚縣故城北,東至文安縣,與虖池合。《史記》蘇秦曰,燕長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謂此水也。是以班固、闞駰之徒,鹹以斯水謂之南易。

《經》書水之所曆,沿次注海也。

滱水又東,恒水從西來注之,自下滱水兼納恒川之通稱焉,即《禹貢》所謂恒衛既從也。

易水又東,梁門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於梁門,東入長城,東北入陂,陂水北接範陽陂,陂在範陽城西十裡,方一十五裡,俗亦謂之為鹽台陂。陂水南通梁門澱,方三裡。澱水東南流,出長城注易,謂之範水,易水自下有範水通目,又東逕範陽縣故城南,即應劭所謂範水之陽也。

易水又東曆燕之長城,又東逕漸離城南,蓋太子丹館高漸離處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