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2章 河水一(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阿難從摩竭國向毗舍離欲般泥洹,諸天告阿闍世王,王追至河上,毗舍離諸梨車聞阿難來,亦複來迎,俱到河上。阿難思惟,前則阿闍世王致恨,卻則梨車複怨,即於中河入火光三昧,燒具兩般泥洹。身二分,分各在一岸。二王各持半舍利還,起二塔。渡河南下一由巡,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邑便是阿育王所治之城。城中宮殿,皆起牆闕,雕文刻鏤,累大石作山。山下作石室,長三丈,廣二丈,高丈餘。有大乘婆羅門子,名羅汰私婆,亦名文殊師利,住此城裡,爽悟多智,事無不達,以清淨自居。國王宗敬師之事,賴此一人,宏宣佛法,外不能陵。凡諸中國,惟此城為大。民人富盛,競行仁義。阿育王壞七塔作八萬四千塔,最後作大塔,在城南二裡餘。此塔前有佛跡,起精舍,北戶向塔。塔南有石柱,大四五圍,高三丈餘。上有銘題雲:阿育王以閻浮提佈施四方僧,還以金贖塔。塔北三百步,阿育王於此作泥犁城。城中有石柱,亦高三丈餘。上有師子,柱有銘,記作泥犁城人緣及年紀日月。恒水又東南,逕小孤石山。山頭有石室,石室南向,佛昔坐此中,天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佛一一以指畫石,畫跡故在。恒水又西逕王舍新城,是阿闍世王所造。出城南四裡入穀,至五山裡。五山四周,狀若城郭,便是蓱沙王舊城也。東西五六裡,南北七八裡。阿闍世王始欲害佛處。其城空荒,又無人徑。入穀傳山,東南上十五裡,到耆闍崛山。未至頂三裡有石窟,南向,佛坐禪處。西北三十步,複有一石窟,阿難坐禪處。天魔波旬化作雕鷲,恐阿難。

佛以神力,隔石舒手,摩阿難肩,怖即得止。鳥跡、手孔悉存,故曰雕鷲窟也。

又順恒水東行,其南岸有瞻婆大國。釋氏《西域記》曰:恒曲次東,有瞻婆國,城南有卜佉蘭池,恒水在北,佛下說戒處也。恒水又逕波麗國,便是佛外故國也。法顯曰:恒水又東到多摩梨帝國,便是海口也。釋氏《西域記》曰:大秦一名梨靬,康泰《扶南傳》曰:從迦那調洲西南入大灣,可七八裡,乃到枝扈黎大江口,度江逕西行,極大秦也。又雲:發拘利口入大灣中,正西北入,可一年餘,得天竺江口,名恒水。江口有國,號擔袟,屬天竺,遣黃門字興為擔袂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