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水又東南,逕陽鄉城西,不逕其北矣。縣故涿之陽亭也。《地理民風記》曰:涿縣東五十裡有陽鄉亭,後分為縣。王莽時改名章武,即長鄉縣也。案《太康地記》,涿有長鄉而無陽鄉也。
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北,東入於海。
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敞開,高廣四五丈,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
又東南流,袁本初遣彆將崔钜業攻固安不下,退還,公孫瓚追擊之於巨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東南逕範陽縣故城北,易水注之。
又東逕容城縣故城北,又東,督亢溝水注之。水上承淶水於淶穀,引之則長津委注,遏之則微川輟流,水德含和,變通在我。東南流逕遒縣北,又東逕涿縣酈亭樓桑裡南,即劉備之舊裡也。又東逕督亢澤,澤苞方城縣,縣故屬廣陽,後隸於涿。《郡國誌》曰:縣有督亢亭。孫暢之《述畫》,有督亢輿圖,言燕太子丹使荊軻齋入秦,秦王殺軻,圖亦絕滅。地理書《上古聖賢塚地記》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縣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民風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無崖際也。沆,澤之無水,斥鹵之謂也。其水自澤枝分,東逕涿縣故城南,又東逕漢侍中盧植墓南,又東散為澤渚,督亢澤也。北屈注於桃水。督亢水又南,謂之白溝水,南逕廣陽亭西,而南合枝溝。溝水西受巨馬河,東出為枝溝,又東注白溝,白溝又南入於巨馬河。巨馬河又東南逕益昌縣,濩澱水右注之,水上承護陂於臨鄉縣故城西,東南逕臨鄉城南。漢封廣陽頃王子雲為侯國。《地理民風記》曰:方城南十裡有臨鄉城,故縣也。澱水又東南逕益昌縣故城西南,入巨馬水。
東過良鄉縣南。
又東太長鄉縣北。
聖水又東,逕勃海安次縣故城南,漢靈帝中平三年,封荊州刺史王敏為侯國。
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
聖水又東,左會白祀溝,溝水出廣陽縣之婁城東,東南流,左合婁城水,水出高山,導源東南流,右注白祀水,亂流,東南逕常道城西。故裡亭也。西去長鄉城四十裡,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東南入聖水。
巨馬河
淶水又東北,桑穀水注之。水南發桑溪,北注淶水。淶水又北逕小黌東,又東逕大黌南,蓋霍原隱居傳授處也。徐廣雲:原隱居廣陽山,傳授數千人,為王浚所害。雖千古世懸,猶表二黌之稱,既無碑頌,竟不知定誰居也?淶水又東北曆紫石溪口,與紫水合。水北出賢人城北大亙下,東南流,左會磊砢溪水,蓋山崩委澗,積石淪隍,故溪澗受其名矣。水出東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逕賢人城東,又東南,右會簷車水,水出簷車硎,東南流逕賢人城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於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