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38章 洛水(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伊水曆崖口,山峽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闕。崖上有塢,伊水逕其下,曆峽北流,即古三塗山也。杜預《釋地》曰:山在縣南。闞駰《十三州誌》雲:山在東南。

伊水

伊水出南陽魯陽縣西蔓渠山。

又有《百蟲將軍顯靈碑》。碑雲:將軍。姓伊氏,諱益,字隤敳,帝高陽之第二子伯益者也。晉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順人吳義等建立堂廟。永平元年仲春二旬日,刻石立頌,讚示後賢矣。其水東北流,入白桐澗,又北逕袁公塢東,蓋公路始固有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北流注於羅水。羅水又西北,逕袁公塢北,又西北,逕潘嶽父子墓前。有碑,嶽父茈,琅琊太守。碑石敗落,筆墨缺敗。《嶽碑》題雲:《給事黃門侍郎潘君之碑》。《碑》雲:君遇孫秀之難,闔門受過。故弟子感覆醢以增慟,乃樹碑以記事。太常潘尼之辭也。羅水又於訾城東北,入於洛水也。

北與溫泉水合,水出新城縣之狼睾山西南阜下,西南流,會於伊水。伊水又東北,逕伏睹領,左納焦澗水,水西出鹿鶻山,東流逕孤山南,其山介立豐上,單秀孤峙,故世謂之方山。即劉中書澄之所謂縣有孤山者也。東曆伏睹嶺,南東流注於伊。伊水又東北,涓水注之。水出陸渾西山,即陸渾山者也。尋郭文之故居,訪胡昭之遺像,世去不斷,莫識地點。其水有二源俱導,而東注虢略,在陸渾縣西九十裡也。司馬彪《郡國誌》曰:縣西虢略地,《春秋》所謂東儘虢略者也。北水東流,合侯澗水,水出西北侯溪,東南流注於涓水,涓水又東,逕陸渾縣故城北。平王東遷,辛有適伊川,見有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又東北過陸渾縣南。

陽水出陽山陽溪,世人謂之太陽穀,水亦取名焉。東流入伊水。伊水又東北,鮮水入焉,水出鮮山,北流注於伊。伊水又與蠻水合,不出盧氏縣之蠻穀,東流,入於伊。

洛水又東,明樂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五泉並導,故世謂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師次於明溪者也。洛水又東,逕鞏縣故城南,東周所居也。本週之畿內鞏伯國也。《春秋左傳》所謂尹文父涉於鞏,即於此也。洛水又東,濁水注之,即古湟水也,水出南原。京相璠曰:訾城北三裡有黃亭。即此亭也。《春秋》所謂次於黃者也。洛水又東北,泂水發南溪石泉,世亦名之為石泉水也。京相璠曰:鞏東地名坎欿,在泂水東,疑即此水也。又逕盤穀塢東,世彆名之曰盤穀水。司馬彪《郡國誌》:鞏有坎欿聚。《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服虔亦覺得鞏東邑名也。今考厥文,若狀焉而不能精辨耳。《晉太康地記》、《晉書隧道記》並言在鞏西,非也。其水又北入洛。洛水又東北流入於河。《山海經》曰:洛水成皋西入河,是也。謂之洛汭,即什穀也。故張儀說秦曰:下兵三川,塞什穀之口。謂此川也。《史記音義》曰:鞏縣有鄩穀水者也。黃帝東巡河過洛,修壇沈璧,受《龍圖》於河,《龜書》於洛,赤文綠字。堯帝又修壇河洛,擇良議沈,榮光出河,休氣四塞,白雲起,迴風逝,赤文綠色,廣袤九尺,負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什政之度,帝王錄記興亡之數,以授之堯。又東沈書於日稷,赤光起,玄龜負書,背甲赤文成字,遂禪於舜。舜又習堯禮,沈書於日稷,赤光起,玄龜負書,至於稷下,榮光休至,黃龍捲甲,舒圖壇畔,赤文綠錯,以授舜。舜以禪禹。殷湯東觀於洛,習禮堯壇,降璧三沈,榮光不起,黃魚雙躍,出濟於壇,黑烏以浴,隨魚亦上,化為黑玉赤勒之書,黑龜赤文之題也。湯以伐桀。故《春秋說題詞》曰: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王者沈禮焉。《竹書編年》曰: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鬥,蓋洛水之神也。昔夏太康失政,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因而地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