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39章 洛水(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伊水又北,板橋水入焉,水出西山,東流入於伊水。伊水又北,會厭澗水。水出西山,東流逕邥垂亭南,《春秋左傳·文公十七年》,秋,周甘歜敗戎於邥垂者也。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杜預《釋地》曰:河南新城縣北,有邥垂亭。司馬彪《郡國誌》曰:新城有高都城。今亭在城南七裡,遺基猶在。京相璠曰:舊說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黨有高都縣。餘謂京論冷淡,未足以證,無如虔說之旨密矣。其水又東,注於伊水。伊水又北,逕高都城東。徐廣《史記音義》曰:今河南新城縣有高都城。《竹書編年》,梁惠成王十七年,東周與鄭高都利者也。又來儒之水,出於半石之山,西南流,逕斌輪城北,西曆艾澗,以其水西流,又謂之小狂水也。其水又西南,逕大石嶺南,《開山圖》所謂大石山也。山下有《大石嶺碑》。河南隱士透明以漢靈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於山堂立碑,筆墨淺鄙,殆不成尋。魏文帝獵於此山,虎超乘輿,孫禮拔劍投虎因而山。山在洛陽南。而劉澄之言在洛東北,非也。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王隱《晉書》曰:惠帝使校尉陳總仲元詣洛南山請雨,總儘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便是山也。來儒之水,又西南逕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東,西入伊水,謂之曲水也。

瀍水出河南穀城縣北山。

《山海經》曰:白石之山,惠水出於其陽,東南注於洛,澗水出於其陰,北流注於穀。世謂是山曰廣陽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澗。《地理誌》曰:澗水出新安縣東南,東入洛,是為密矣。東北流曆函穀東阪東,謂之八特阪。《山海紀》曰:北流注於穀。摯仲治《三輔決錄?注》雲:馬氏兄弟五人,共居澗、穀二水之交,作五門客舍,因覺得名。今在河南西四十裡。以《山海經》推校,裡數不殊。仲治所記,水會另有故居處,斯則澗水也。即《周書》。所謂我卜澗水東者是也。

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故縣氏之也。涓水東南流,右合南水。水出西山七穀,亦謂之七穀水,阻澗東逝,曆其縣南。又東南,左會北水,亂流左合禪渚水。水上承陸渾縣東禪渚,渚在原上,陂方十裡,佳饒魚葦,即《山海經》所謂南望禪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純《注》雲:禪一音暖,鯀化羽淵,而覆在此,然已變怪,亦無往而不化矣。世謂此澤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於涓水。涓水又東南,注於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於伊川,得嬰兒於空桑中,言其母孕於伊水之濱,夢神告之曰,臼水出而東走。母明視而見臼水出焉,告其鄰居而走,顧望其邑,鹹為水矣。其母化為空桑,子在此中矣。莘女取而獻之,命養於庖,長而有賢德,殷覺得尹,曰伊尹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