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39章 洛水(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孔安國曰:澗水出澠池山。今新安縣西北有一水,北出澠池界,東南流,逕新安縣而東南流入於穀水。安國所言,當斯水也。然穀水出澠池,下合澗水,得其通稱,或亦指之為澗水也,並未之詳耳。今孝水東十裡有水,世謂之慈澗,又謂之澗水。按《山海經》則少水也,而非澗水,蓋風俗之誤耳。又按河南有離山川,謂之為澗水。水西北出離山,東南流,曆郟山於穀城東,而南流注於穀。舊與穀水亂流,南入於洛。今穀水東入令媛渠,澗水與之俱東入洛矣。或以是水併爲周公之所相卜也。呂忱曰:今河南使水,疑其是即此水也,然意所未詳,故並書存之耳。

水有三源,各導一溪,並出山南流合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其水西南流,注於狂水。狂水又西,逕缶高山北,西南與湮水合,水出東北湮穀,西南流,逕武林亭東北,又屈逕其亭南,其水又西南,逕湮陽亭東,蓋藉水以名亭也。又東南流,入於狂。狂水又西,逕湮陽城南,又西,逕當階城南,而西流,注於伊。伊水又北,土溝水出玄望山西,東逕玄望山南,又東,逕新城縣故城北,東流注於伊水。

又東過偃師縣,又東入於洛。

伊水逕前亭西。《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晉箕遺、樂征、右行詭濟師,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陽西南五十裡,伊滿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讀為泉。

魯僖公二十二年,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故縣氏之也。涓水東南流,右合南水。水出西山七穀,亦謂之七穀水,阻澗東逝,曆其縣南。又東南,左會北水,亂流左合禪渚水。水上承陸渾縣東禪渚,渚在原上,陂方十裡,佳饒魚葦,即《山海經》所謂南望禪渚,禹父之所化。郭景純《注》雲:禪一音暖,鯀化羽淵,而覆在此,然已變怪,亦無往而不化矣。世謂此澤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於涓水。涓水又東南,注於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於伊川,得嬰兒於空桑中,言其母孕於伊水之濱,夢神告之曰,臼水出而東走。母明視而見臼水出焉,告其鄰居而走,顧望其邑,鹹為水矣。其母化為空桑,子在此中矣。莘女取而獻之,命養於庖,長而有賢德,殷覺得尹,曰伊尹也。

伊水自闕東北流,枝津右出焉,東北引溉,東彙合水,同注公路澗,入於洛。

澗水出新安縣南白石山。

東與令媛渠合。《周書》曰:我卜瀍水西,謂斯水也,東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題雲:真人帛君之表。仲理名護,益州巴郡人。晉永寧二年十一月立。瀍水又東南流注於穀,穀水自令媛堨東注,謂之令媛渠也。又東過洛陽縣南。

今無水。《戰國策》曰:東周欲為田,西周不下水。蘇子見西周君曰:今不下水,以是富東周也,民皆種麥,無他種。欲害之,不以下水以病之。東周必複種稻,種稻而複奪之,是東周受命於君矣。西周遂下水。便是水之故渠也。伊水又東北,枝渠左出焉。水積成湖,北流注於洛。今無水。伊水又東北,至洛陽縣南,逕圜丘東,大魏郊天之所,準漢故事建之。《漢書·郊祀誌》曰:建武二年,初製郊兆於洛陽城南七裡。為圜壇八陛,中又為重壇,六合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壇上為五帝位。其外為壝,重營皆紫,以像紫宮。按禮:天子大裘而冕,祭昊每上帝於此。今袞冕也,壇壝無複紫矣。伊水又東北流,注於洛水。《廣誌》曰: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鱧,能夠治牛,出伊水也。司馬遷謂之人魚,故其著《史記》曰:始天子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徐廣曰:人魚似鯰而四足,即鯢魚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