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40章 穀水(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漢景帝中二年,初城,徙萬戶為縣。因崤黽之池以目縣焉。亦或謂之彭池,故徐廣《史記音義》曰:黽,或作彭,穀水所出處也。穀水又東逕秦、趙二城南,世謂之俱利城。耆彥曰:昔秦、趙之會,各據一城。秦王使趙王鼓瑟,藺相如令秦王擊缶處也。馮異又破赤眉因而川矣。司馬彪《續漢書》曰:赤眉從黽池,自利陽南欲赴宜陽者也。故光武璽書曰: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矣。穀水又東,逕土崤北,所謂二崤也。穀水又東,左會北溪,溪水北出黽池山,東南流,注於穀,疑即孔安國所謂澗水也。穀水又東,逕新安縣故城,南北夾流,而西接崤黽。昔項羽西入秦,坑降卒二十萬於此。國滅身亡,宜矣!穀水又東,逕千秋亭南,其亭累石為垣,世謂之千秋城也。潘嶽《西征賦》曰:亭有千秋之號,子無七旬之期,謂是亭也。又東逕雍穀溪,回岫縈紆,石路阻峽,故亦有峽石之稱矣。穀水曆側,左與北川水合。水有二源,並導北山,東南流,分解一水,自乾注巽,入於穀。穀水又東,逕缺門山,山阜之不接者裡餘,故得是名矣。二壁爭高,鬥聳相亂。西瞻雙阜,右望如砥。穀水自缺門而東,廣陽川水注之。水出廣陽北山。東南流注於穀,南望微山,雲峰相亂。穀水又逕白超壘南。戴延之《西征記》雲:次至白超壘,去函穀十五裡,築壘當大道,擺佈有山夾立,相去百餘步,道從中出,此乃故關城,非所謂白超壘也。是壘在缺門東一十五裡。壘側舊有塢,故冶官地點。魏、晉之日,引穀水為水治,以經國用,遺址尚存。穀水又東,石默溪水出微山東麓,石默溪東北流,入於穀。穀水又東,宋水北流,注於穀。穀水又東,逕魏將作大匠母邱興墓南,二碑存焉,儉父也。

穀水又東北,逕函穀關城東,右合爽水。《山海經》曰:白石山西五十裡曰穀山,其上多穀,其下多桑,爽水出焉。世謂之紵麻澗,北流,注於穀,此中多碧綠。

穀水又東,逕函穀關南,東北流,皂澗水注之。水出新安縣,東南流,逕母邱興墓東,又南逕函穀關西。關高嶮峽,路出廛郭。漢元鼎三年,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居關外,請以家僮七百人,築塞徙關於新安,即此處也。昔郭丹西入關,感慨於其下,曰:不乘駟馬高車,終不出此關也。去關十二年,果如誌焉。

東北過穀城縣北。

穀水又東,波水注之。《山海經》曰:瞻諸山西三十裡曰婁涿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波水出於其陰。世謂之百答水。北流注於穀,此中多茈石、文石。穀水又東,少水注之。《山海經》曰:廆山西三十裡,曰瞻諸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文石。少水出於其陰,控引眾溪,積以成川。東流注於穀。世謂之慈澗也。

穀水又東,俞隨之水注之。《山海經》曰:平蓬山西十裡曰廆山,其陽多<王雩>琈之玉。俞隨之水出於其陰,北流注於穀。世謂之孝水也。潘嶽《西征賦》曰:澡孝水以濯纓,嘉雋譽之在茲。是水在河南城西十餘裡,故呂忱曰:孝水在河南郡。而戴延之言在函穀關西,劉澄之又雲:出檀山。檀山在宜陽縣西,在穀水南,無南入之理。考尋茲說,當承緣生《述征》謬誌耳。緣生從戍行旅,征途訊訪,既非舊土,故無所究。今川瀾北注,澄映泥濘,何得言枯涸也?皆為疏僻矣。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