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5章 河水二(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又東北過天水懦夫縣北。

《地理誌》曰:蒲福也。屬都城尉治。王莽改名之曰紀德。有水出縣西,世謂之二十八渡水,東北流,溪澗縈曲,途出此中,逕二十八渡,行者勤於溯涉,故因名焉。北逕其縣而下注河。又有赤曄川水,南出赤蒿穀,北流逕赤曄川,又北逕牛官川,又北逕義城西北,北流,曆三城川,而北流注於河也。

北流逕行宮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縣西南四十八裡。東北流,又與次水合。

湟水又東,右控四水,導源四溪,東北流,注於湟。湟水又東,逕赤城北,而東入,逕戎峽口,右合羌水,水出西南山下,逕護羌城東,故護羌校尉治。又東北,逕臨羌城西,東北流注於湟。湟水又東,逕臨羌縣故城北。漢武帝元封元年以封孫都為侯國,王莽之監羌也,謂之綏戎城,非也。湟水又東,盧溪水注之,水出西南盧川,東北流,注於湟水。湟水又東,逕臨羌新縣故城南。闞駰曰:臨羌新縣在郡西百八十裡,湟水逕城南也。城有東西門,西北隅有子城。湟水又東,右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東北流注之。左會臨羌溪水,水發新縣西北,東南流,曆縣北,東南入湟水。湟水又東,龍駒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東北流,逕龍駒城,北流注於湟水。湟水又東,長寧川水注之。水出鬆山,東南流,逕晉昌城,晉昌川水注之。長寧水又東南,養女川水注之。水發養女北山,有二源,皆長湍遠發,南總一川。逕養女山,謂之養女川。闞駰曰:長寧亭北有養女嶺,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亂流出峽,南逕長寧亭東。城有東西門,東北隅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裡。《十三州誌》曰六十裡,遠矣。長寧水又東南與一水合。水出西山,東南流。水南山上,有風伯祠,春秋祭之。其水東南逕長寧亭南,東入長寧水。長寧水又東南流,注於湟水。湟水又東,牛心川水注之。水出西南遠山,東北流,逕牛心堆東。又北逕西平亭西,東北入湟水。湟水又東,逕西平城北。東城,即故亭也。漢景帝六年,封隴西太守北地公孫渾邪為侯國。魏黃初中,立西平郡,憑倚故亭,增築南西北三城,覺得郡治。湟水又東,逕土樓南。樓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闞駰曰:西平亭北,有土樓神祠者也。今在亭東北五裡。右則五泉注之。泉發西平亭北,雁次相綴,東北流,至土樓南,北入湟水。湟水又東,右合蔥穀水。水有四源,各出一溪,亂流注於湟水。又東,逕東亭北,東出漆峽,山峽也。東流,右則漆穀常溪注之,左則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東,安夷川水注之。水發遠山,西北流,控引眾川,北屈,逕安夷城西北,東入湟水。湟水又東,逕安夷縣故城。城有東西門,在西平亭東七十裡,闞駰曰:四十裡。湟水又東,左合宜春水,水出東北宜春溪,西南流至於安夷,南入湟水。湟水又東,勒且溪水注之。水出縣東南勒且溪,北流逕安夷城東,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號也。闞駰曰:金城河,初與浩亹河合,又與勒且河合者也。湟水又東,左合承流穀水南入,右會達扶東西二溪水,整齊北注,亂流東出,期頓、雞穀二水北流注之。又東,吐那、孤長門兩川,南流入湟水。━━六山名也。湟水又東,逕樂都城南,東流,右合來穀、乞斤二水,左會陽非、流溪、細穀三水。東逕破羌縣故城南。應劭曰:漢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門。《十三州誌》曰:湟水河在南門前東過。六穀水自南,破羌川自北,擺佈翼注湟水。又東南逕小晉興城北,故都尉治,闞駰曰:允吾縣西四十裡,有小晉興城也。湟水又東,與閤門河合,即浩亹河也。水出西北塞外,東入塞,逕敦煌、酒泉、張掖南。東南逕西平之鮮穀塞尉故城南。又東南與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嶺下,東源發於白岸穀,合為一川,東南流至霧山,注閤門河。閤門河又東逕養女北山,東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山,南流入於閤門河。閤門河,又東,逕浩亹縣故城南,王莽改曰興武矣。闞駰曰:浩讀閤也,故亦曰閤門水,兩兼其稱矣。又東流,注於湟水。故《地理誌》曰:浩亹水東至允吾入湟水。又東逕允吾縣北,為鄭伯津,與澗水合。水出令居縣西北塞外,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漢�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