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65章 沭水(1)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伏琛、晏謨並言,堯嘗頓駕於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誌》曰:蕤水自劇東北,至壽光入海。沿其逕趣,便是水也。

沭水左與箕山之水合。水出東諸縣西箕山,劉澄之覺得許由之所隱也,更加巨謬矣。其水西南流注於沭水也。

淄水出縣西南山下,世謂之原泉。《地理誌》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經》有原山之論矣。《淮南子》曰:水出自飴山。蓋山彆號也。東北流逕萊蕪穀,屈而西北流,逕其縣故城南。《從征記》曰:城在萊蕪穀,當路阻絕,兩山間道,由南北門。漢末,有範史雲為萊蕪令,言萊蕪在齊,非魯所得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穀,邑落荒涼,故曰萊蕪。《禹貢》所謂萊夷也。夾穀之會,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穩定華是也。餘按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左傳》曰:與之無山及萊柞,是也。應劭《十三州記》曰:太山萊蕪縣,魯之萊柞邑。淄水又西北轉逕城西,又東北流與一水合,水出縣東南,俗謂之家桑穀水。《從征記》名曰聖水。《列仙傳》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為府小吏,才巧,舉手成器,岑山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吏白府君,請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轉輪,造縣閣,意義橫生。數旬日,梯道成,上其巔,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間以自固,食芝草,飲神泉,七十餘年。淄水來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餘人,命上山,半,水出,儘漂一郡,冇者萬計。小吏辭遣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閣而去。後百餘年,下賣藥齊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謂之萊蕪口,東北流者也。

淄水

又東北過壽光縣西。

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也。引控眾流,積以成川。東南流逕邳鄉南,南去縣八十許裡。城有三麵,而不周於南,故俗謂之半城。沭水又東南流,左合峴水,水北出大峴山,東南流逕邳鄉東,東南流注於沭水也。

《左傳》齊、鄭朝紀,欲襲之。漢立為縣,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國誌》曰:自東海分屬琅邪。闞駰曰:即、祝,魯之音,蓋字承讀變矣。

沭水自陽都縣又南,會武陰溝水。水東出倉山,山上有故城,世謂之監官城,非也。即古無益城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劉釘為侯國也。其城因山為基,水導山下西北流,謂之武陰溝。又西至即丘縣注於沭。沭水又南逕東海郡即丘縣,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經》書:齊侯、鄭伯如紀,城祝丘。

沭水又南與葛陂水會。水發三柱山,西南流逕辟城南,世謂之辟陽城。《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節侯劉壯為侯國也。其水於邑,積覺得陂,謂之辟陽湖,西南流注於沭水也。

又北過劇縣西。

巨洋水又東北合康浪水,水發縣西南<山其>山,無事樹木,而圓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齊都賦》曰:<山其>領鎮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於巨洋。巨洋水又東北逕劇縣故城西,古紀國也。《春秋·莊公四年》,紀侯不能下齊,以與弟季,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後改曰劇,故《魯連子》曰:朐劇之人辯者也。漢文帝十八年,彆為菑川國,後並北海。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錯為侯國,王莽更之曰俞縣也。城之北側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謨曰:西去齊城九十七裡。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