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73章 沔水下(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按《山海經》雲:澳水又北入視,不注比水。餘按呂忱《字林》及《難字》,《爾雅》並言氵藥水在比陽,脈其川流所會,診其水土津注,宜是氵藥水,音藥也。比水又西南,曆長岡月城北,舊比水右會馬仁陂水,水出潕陰北山,泉流競湊,水積成湖,蓋地百頃,謂之馬仁陂。陂水曆其縣下西南,堨之以溉田疇。

王莽改名朝陽為厲信縣。應劭曰:縣在朝水之陽。目前水逕其北而不出其南也。蓋邑郭淪移,川渠狀改,故名舊傳,遺稱在今也。

白水出朝陽縣西,東流過其縣南。

均水發源弘農郡之盧氏縣熊耳山,山南即修陽、葛陽二縣界也。雙峰齊秀,望若熊耳,因覺得名。齊桓公召陵之會,西望熊耳,即此山也。太史公司馬遷皆嘗登之。縣即析縣之北鄉,故言出析縣北山也。均水又東南流逕其縣下,南越南鄉縣,又南流與丹水合。

昔常珍奇自懸瓠遣三千騎援義陽行事龐定光,屯於溮水者也。溮水東南流,曆金山北,山無樹木,峻峭層峙。溮水又東逕義陽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嶺,週迴三裡,是郡昔所舊治城。城南一十五步,對門有天井,週一百餘步,深一丈。

太胡山在比陽北,如東,三十餘裡,廣圓五六十裡,張衡賦南都,所謂天封太胡者民。應劭曰:比水出比陽縣,東入蔡。《經》雲:泄水從南來注之。然比陽無泄水,蓋誤引壽春之沘泄耳。餘以延昌四年,蒙除東荊州刺史,州治比陽縣故城,城南有蔡水,出南盤石山,故亦曰盤石川,西北流注於比,非泄水也。

又東過廬江安風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

澧水又西北合溲水出湖陽北山。西流北屈,逕平氏城西,而北入澧水。澧水又西注比水。比水自下,亦通謂之為派水。昔漢光武破甄阜、梁丘賜於比水西,斬之於斯水也。比水又南,趙、澧二渠出焉。比水又西南流,謝水注之。水出謝城北,其源藐小,至城漸大。城週迴側水,申伯之都邑,《詩》所謂申伯番番,既入於謝者也。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為謝陽侯,即其國也。但是是水即謝水也。高岸下深,浚流徐平,時人目之為渟瀯水,城戍又以渟瀯為目,非也。其城之西,舊棘陽縣治,故亦謂之棘陽城也。謝水又東南逕新都縣,左注比水。比水又西南流,逕新都縣故城西,王莽更之曰新林。《郡國誌》覺得新野之東鄉。故新都者也。

比水

西南流於新野縣,與板橋水合,西南注於比水,又西南流注於淯水也。

又東過原鹿縣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

東逕鐘武縣故城南,故江夏之屬縣也,王莽之當利縣矣。又東逕石城山北,山甚高大,《史記》曰:魏攻冥阨。《音義》曰:冥阨或言在鄳縣葙山也。案《呂氏春秋》九塞,其一也。溮水逕鄳縣故城南。建武中,世祖封鄧邯為鄳侯。案蘇林曰:音盲。溮水又東逕七井岡南,又東北注於淮。淮水又東至穀口。

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

又西至新野縣,南入於淯。

焦湖東注,謂之潤水,逕汝陰縣東,逕荊亭北而東入淮。淮水又東北,窮水入焉。

穀水南出鮮金山,北流,瑟水注之。水出西南具山,東北逕光淹城東,而北逕青山東,羅山西,東北流注於穀水。穀水東北入於淮。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