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73章 沔水下(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粉水導源東流,逕上粉縣,取此水以漬粉,則皓耀鮮潔,有異眾流,故縣水皆取名焉。

又東過新息縣南。

淮水又東,油水注之。水出縣西南油溪,東北流逕平春縣故城南。漢章帝建初四年,封子全為王國。油水又東曲,岸北有一土穴,徑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入於油水,亂流南屈,又東北注於淮。淮水又東北逕城陽縣故城南,漢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為侯國,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陽郡治。淮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晉車騎將軍祖逖自陳留將家出亡所居也。其水東逕城陽縣北,而東入於淮。淮水又東北流,右會湖水,傍川西南出,窮溪得其源也。淮水又東逕安陽縣故城南,江國也,嬴姓矣。今其地有江亭。《春秋·文公四年》,楚人滅江,秦伯降服出次,曰:聯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漢乃縣之。文帝八年,封淮南厲王子劉勃為侯國,王莽之均夏也。淮水又東,得溮口水源,南出大潰山,東北流翼帶三川,亂流北注溮水。又北徑賢首山西,又北出,東南屈,逕仁順城南,故義陽郡治,分南陽置也。晉太初初,以封安平獻王孚宗子望,本治在石城山上,因梁希侵逼,徙治此城。梁司州刺史馬仙琕不守,魏置郢州也。

粉水出房陵縣,東流過郢邑南。

又東過穀邑南,東入於沔。

縣故蔣國周公以後也。《春秋·文公十年》,楚王田於孟諸,期思公複遂為右司馬,楚滅之覺得縣。漢高帝十二年,以封賁赫為侯國。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孫叔敖廟,廟前有碑。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水出戈陽縣南垂山。西北流曆陰山關,逕二城間,舊有賊難,軍所頓防。西北出山,又東北流,逕新城戍東。又東北得詔虞水口,西北去弋陽虞丘郭二十五裡,水出麵山,東北流,逕詔虞亭東,而北入淠水。又東北注淮,俗曰白鷺水。

又南當涉都縣北,南入於沔。

公私引裂,水流遂斷,故瀆尚存。比水又南逕會口,與堵水枝津合。比水又南與澧水會。澧水源出於桐柏山,與淮同源,而彆流西注,故亦謂水為派水。澧水西北流,逕平氏縣故城東北,王莽改名其縣曰平善。城內有《南陽都鄉正衛彈勸碑》。

又東過廬江安風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

又東過原鹿縣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

又東至新野縣西,東入於淯。

比水出比陽東北太胡山,東南流過其縣南,泄水從南來注之。

焦湖東注,謂之潤水,逕汝陰縣東,逕荊亭北而東入淮。淮水又東北,窮水入焉。

東入於淯。

按《山海經》雲:澳水又北入視,不注比水。餘按呂忱《字林》及《難字》,《爾雅》並言氵藥水在比陽,脈其川流所會,診其水土津注,宜是氵藥水,音藥也。比水又西南,曆長岡月城北,舊比水右會馬仁陂水,水出潕陰北山,泉流競湊,水積成湖,蓋地百頃,謂之馬仁陂。陂水曆其縣下西南,堨之以溉田疇。

粉水

均水出析縣北山,南流過其縣之東。

闞駰言晉太初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林、平氏、義陽四縣,置義陽郡於安昌城。又《太康記》、《晉書隧道記》,並有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漢武帝元狩四年,封北地都尉衛山為侯國也。有九渡水注之,水出雞翅山,溪澗瀠委,沿溯九渡矣。其猶零陽之九渡水,故亦謂之為九渡焉。於溪之東山有一水,發自山椒下數丈,素湍直注,頹波委壑,可數百丈,望之若霏幅練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流注於淮。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