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75章 沔水下(4)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王莽改名之曰匡武。淮水又東逕廣陵,曆淮陽城,城北臨泗水,阻於二水之間。

水首受潼縣西南潼陂,縣故臨淮郡之屬縣,王莽改曰成信矣。南逕沛國夏丘縣,絕蘄水,又南逕夏丘縣故城西,王莽改曰歸思也。又東南流,逕臨潼戍西,又東南至<山毚>石,西南入淮。淮水又東逕浮山,山北對<山毚>石山。梁氏天監中,立堰於二山之間,逆六合之心,乖民神之望,天然水潰壞矣。淮水又東逕徐縣南,曆澗水注之。水導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流,絕蘄水,逕曆澗戍西,東南流注於淮。

淮、泗之會,即角城也。擺佈兩川,翼夾二水決入之所,所謂泗口也。

《春秋·襄公十年》,公會諸侯及齊世子光於虘阝。今其地虘阝聚是也,王莽之酂治矣。渙水又東南逕費亭南。漢建和元年,封中常侍沛國曹勝為侯國。勝字季興,譙人也。永初中,定桓帝策,封亭侯,此城即其所食之邑也。渙水又東逕銍縣故城南。昔吳廣之起兵也,使葛嬰下之。渙水又東,苞水注之。水出譙城北自汀陂。陂水東流逕酂縣南,又東,逕鄲縣故城南。漢景帝中元年,封周應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單城也,音多。又東逕嵇山北,嵇氏故居。嵇康本姓奚,會稽人也。先人自會稽遷於譙之銍縣,改成嵇氏,取稽字之上覺得性,蓋誌本也。

又東入夏丘縣,東絕潼水,逕夏丘縣故城北,又東南逕潼縣南,又東南流入徐縣,東絕曆澗,又東逕大徐縣故城南,又東流注於淮。淮水又東曆客山,逕盱眙縣故城南。《地理誌》曰:都尉治。漢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劉蒙之為侯國。

《地理誌》所謂渠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斷,其水上承歐陽,引江入埭,六十裡至廣陵城,楚、漢之間為東陽郡。高祖六年為荊國,十一年為吳城,即吳王濞所築也。景帝四年,改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曰廣陵。王莽改名郡曰江平,縣曰定安。城東水上有梁,謂之洛橋。中瀆水自廣陵北出武廣湖東,陸陽湖西。二湖東西相直五裡,水出其間,下注樊梁湖。古道東北出,至博芝、射陽二湖。西北出夾邪,乃至山陽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風。陳敏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逕渡,渡十二裡,方達北口,真至夾邪。興寧中,複以津湖多風,又自湖之南口,沿東岸二十裡,穿渠入北口,自後行者不複由湖。故蔣濟《三州論》曰:淮湖紆遠,水陸異路,山陽不通,陳登穿溝,更鑿馬瀨,百裡渡湖者也。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逕山陽城西,即射陽縣之故城也。應劭曰:在射水之陽。漢高祖六年,封楚左令九項纏為侯國也。王莽更之曰監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封子荊為山陽公,治此,十七年為王國。城本北中郎將庾希所鎮。中瀆水又東,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口者也。

《述征記》淮陽太守治,自後置戍,縣亦偶然廢興也。

秦始皇三十五年,於朐縣立石海上,覺得秦之東門。崔琰《述初賦》曰:倚高艫以周眄兮,觀秦門之將將者也。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鬱洲,《山海經》所謂鬱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蒼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