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81章 江水一(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縣雖迫,山川地盤特美,蠶桑魚鹽家有焉。江水東逕樊石灘,又逕大附灘,頻曆二險也。

又東過符縣北邪東南,鰼部水從符關東北注之。

江水又逕東陽灘。江上有破石,故亦通謂之破石灘,苟延光冇處也。常璩曰:水道有東陽、下瞿數灘,山有大小石城勢,靈壽木及橘圃也。故《地理誌》曰:縣有橘官,有民市。

江水又東,會南、北集渠,南水出涪陵縣界,謂之於陽溪。北流逕巴東郡之南浦僑縣西。溪硤側,鹽井三口,相去各數十步,以木為桶,徑五尺,修煮不斷。

江水又東逕涪陵故郡北,後乃並巴郡,遂罷省。江水又東逕文陽灘,灘險難上。

江之左岸有巴村落,村人善釀,故俗稱巴鄉清。郡著名酒,村側有溪,溪中多靈壽木。中有魚,其頭似羊,豐肉少骨,美於餘魚。溪水伏流逕平頭山,內通南浦故縣陂湖。其地平曠,有湖澤,中有菱芡鯽雁,不異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峽所無,地密惡蠻,不成輕至。

江之南岸有枳縣治。《華陽記》曰:枳縣在巴郡江州東四百裡,治涪陵水會。

江水又東逕南鄉峽,東逕永安宮南,劉備終究此,諸葛亮受遺處也。其間高山可二十許裡,江山回闊,入峽所無。城周十餘裡,背山麵江,頹墉四毀,波折成林,擺佈民居多墾此中。

江水又東逕瞿巫灘,即下瞿灘也,又謂之博望灘。左則湯溪水注之,水源出縣北六百餘裡上庸界,南流曆縣,翼帶鹽井一百所,巴川資以自給。粒大者,方寸,中心隆起,形如張傘,故因名之曰傘子鹽。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於常鹽矣。王隱《晉書隧道記》曰:入湯口四十三裡,有石,煮覺得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湯溪下與檀溪水合,水上承巴渠水,南曆檀井溪,謂之檀井水。下入湯水。湯水又南入於江,名曰湯口。

又東逕羊腸虎臂灘。楊亮為益舟州,至此舟覆,懲其波瀾,蜀人至今猶名之為使君灘。

江水又東逕魚複縣故城南,故魚國也。《春秋左傳·文公十六年》,庸與群蠻叛楚,莊王伐之,七遇皆北,惟裨、儵、魚人逐之,是也。《地理誌》江關都尉治。公孫述名之為白帝,取其王巴蜀。章武二年,劉備為吳所破,改白帝為永安,巴東郡治也。漢獻帝初平元年,分巴為三郡,以魚複為故陵郡。蹇胤訴劉璋,改成巴東郡,治白帝山,城週迴二百八十步,北緣馬嶺,接赤岬山,其間平處,南北相去八十五丈,東西七十丈。又東傍東瀼溪,即覺得隍。西南臨大江,闚之眩目。惟馬嶺小差委迤,猶斬山為路,羊腸數轉,然後得上。益州刺史鮑陋鎮此,為譙道福所圍,城裡無泉,乃南開水門,鑿石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猨臂相牽,引汲然後得水。水門之西,江中有孤石為淫預石,冬出水二十餘丈,夏則冇,亦有裁出處矣。

又東逕壤塗而曆和灘。又東逕界壇,是地巴東之西界,益州之東境,故得是名也。

江水又東,逕石龍而至於博陽二村之間,有盤石,廣四百丈,長六裡而複,殆於梗阻江川,夏冇冬出,基亙通渚。

江水又逕虎{髟頁}灘,灘水泛博,夏斷行旅。江水又東逕臨江縣南,王莽之監江縣也。《華陽記》曰:縣要枳東四百裡,東接朐忍,縣有鹽官。自縣北入鹽井溪,有鹽井營戶。溪水沿注江。江水又東得黃華水口,江浦也,左逕石城南,庾仲雍曰:臨江至石城黃華口一百裡。又東至平洲,洲上多住民。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