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81章 江水一(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強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潛水、渝水矣。巴水出晉昌郡宣漢縣巴嶺山,郡隸梁州,晉太康中立,治漢中。縣南去郡八百餘裡,故屬巴渠。西南流曆巴中,逕巴郡故城南,李嚴所築大城北,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謂江州縣對二水口,右則涪內水,左則蜀外水。便是水也。江州縣,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韓服告楚,請與鄧好是也。及七國稱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張儀等救苴侯於巴,儀貪巴、苴之富,因執其王以歸,而置巴郡焉,治江州。漢獻帝初平元年,分巴為三郡,於江州,則永寧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劉璋納蹇胤之訟,複為巴郡,以嚴顏為守。顏見先主入蜀,歎曰:獨坐窮山,放虎侵占。此即拊心處也。

江水又東,彭水注之。水出巴渠郡獠中,東南流逕漢豐縣東,淨水注之。水導源出西北巴渠縣東北巴嶺南獠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縣,又西入峽,檀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峽,至漢豐縣東而西注彭溪,謂之淨水口。彭溪水又南,逕朐忍縣西六十裡,南流注於江,謂之彭溪口。江水又東左逕朐忍縣故城南。常璩曰:縣在巴東郡西二百九十裡,縣治故城,跨其山阪,南臨大江。

江水東逕陽關巴子梁,江之兩岸,猶有梁處,巴之三關,斯為一也。延熙中,蜀車騎將軍鄧芝為江州都督,治此。江水又東右逕黃葛峽,山高嶮,全無人居。

呂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與洛會矣。又逕犍為牛鞞縣為牛鞞水。昔羅尚乘牛鞞水,東征李雄,謂此水也。縣以漢武帝元封二年置。又東逕資中縣,又逕漢安縣,謂之綿水也。自上諸縣,鹹以溉灌,故語曰:綿洛為浸沃也。綿水至江陽縣方山下入江,謂之綿水口,亦曰中水。江陽縣枕帶雙流,據江、洛會也。漢景帝六年封趙相蘇嘉為侯國,江陽郡治也。故犍為枝江都尉,建安十八年,劉璋立。

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側江汶。

北岸山上有神淵,淵北有白鹽崖,高可千餘丈,俯臨神淵。土人見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燼,下穢淵中,尋即降雨。常璩曰:縣有山澤水神,旱時鳴鼓請雨,則必應嘉澤。《蜀都賦》所謂應鳴鼓而興雨也。峽中有瞿塘、黃龍二灘,夏水答覆,沿溯所忌。瞿塘灘上有神廟,尤至靈驗。刺史二千石逕過,皆不得鳴角伐鼓。商旅高低,恐觸石有聲,乃以布裹篙足。今則不能爾,猶饗薦不輟。此峽多猨,猨不生北岸,非唯一處,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聞聲,將同狢獸渡汶而不生矣。其峽,蓋自昔禹鑿以通江,郭景純所謂巴東之峽,夏後疏鑿者也。

江水又東,右得將龜溪口。《華陽記》曰:朐忍縣出靈龜,鹹熙元年,獻龜於相府,言出自此溪民。

江水又東,左逕新市裡南,常璩曰:巴舊立市於江上,今新市裡是也。

又東過魚複縣南,夷水出焉。

元鼎二年立,王莽之符信矣。縣治安樂水會,水源南通寧州平夷郡鄨縣,北逕漢安縣界之東,又逕符縣下,北入江。縣長趙祉遣吏先尼和,以永建元年十一月,詣巴郡,冇死成湍灘,子賢求喪不得。女絡,年二十五歲,有二子,五歲以還。至二年仲春十五日,尚不得喪,絡乃乘劃子,至父漢處,哀哭自沈。見夢告賢曰:至二十一日,與父俱出,至日,父子果浮出江上。郡、縣上言,為之立碑,以旌孝誠也。其鰼部之水,所未聞矣,或是水之殊目,非所究也。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