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曲江縣安聶邑東,屈西南流。
又南至廣信縣,入於鬱水。
羅含《湘中記》雲:屈潭之左,有玉笥山,羽士遺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腳山。
過湞陽縣,出洭浦關,與桂水合。
灕水又東南流入熙平縣,逕羊瀨山,山臨灕水,石間有色類羊。又東南逕雞瀨山。山帶灕水,石色狀雞,故二山以物象受名矣。灕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出縣東龍山,西南流逕其縣南,又西與北鄉溪水合,水出縣東北北鄉山,西流逕其縣北,又西流南轉,逕其縣西,縣本始安之扶鄉也,孫皓割覺得縣。溪水又南注熙平水,熙平水又西注於灕水。縣南有朝夕塘,水出東山西南,有水從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減,盈縮以時,何嘗衍期,同於潮流,因名此塘為朝夕塘矣。
灕水亦出陽海山。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吳之巴丘邸閣城也。晉太康元年,立巴陵縣於此,後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岡嶺,濱阻三江。巴陵西對長洲,其洲南<廣棼>湘浦,北屆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會,亦或謂之三江口矣。夾山列關,謂之射獵,又北對養口,鹹湘浦也。水色青異,東北入於大江,有清濁之彆,謂之江會也。
溱水又南注於鬱,而入於海。
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東出豫章艾縣桓山,西南逕吳昌縣北,與純水合。
灕水
瀨水出縣西北魯山東逕其縣西,與濡水合。水出永豐縣西北濡山,東南逕其縣西,又東南流入荔浦縣注於瀨溪,又注於灕水,灕水之上,有關。灕水又南,左合靈溪水口,水出臨賀富川縣北符靈岡,南流逕其縣東,又南注於灕水也。
晉太元初,民封驅之家仆,密竊三餅,歸發看,有大蛇螫之而死。《湘州記》曰:其夜,驅之夢神語曰:君奴不謹,盜銀三餅,本日顯戮,以銀相償。覺視則奴死銀在矣。林水自源西注於瀧水。又與雲水合,水出縣北湯泉。根源沸湧,浩氣雲浮,以腥物投之,俄頃即熟。此中時有細赤魚遊之,不為灼也。西北合瀧水。又有藉水,上承滄海水,有島嶼焉。其水吐納眾流,西北注於瀧水。瀧水又南曆靈鷲山,山本名虎群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晉義熙中,沙門釋僧律,葺宇岩阿,猛虎遠跡,蓋律仁感而至,因改曰靈鷲山。瀧水又南逕曲江縣東,雲縣昔號曲紅,曲紅,山名也,東連岡是矣。瀧中有碑文曰:自瀑亭至乎曲紅。按《地理誌》曲江,舊縣也。王莽覺得除虜。始興郡治。魏元帝鹹熙二年,孫皓分桂陽南部立。縣東傍瀧溪,號曰北瀧水,水左即東溪口也。水出始興東,江州南康縣界石閻山。西流而與連水合,水出南康縣涼熱山連溪,山即大庾嶺也。五嶺之最東矣,故曰東嶠山。斯則改裝之次,其下船路,名漣溪,漣水南流,注於東溪,謂之漣口,庾仲初謂之大庚嶠水也。東溪亦名東江,又曰始興水。又西,邪階水注之。水出縣東南邪階山。水有彆源,曰巢頭,重嶺衿瀧,湍奔相屬,祖源雙注,合為一川。水側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聞也。邪階水又西北注於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