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_第93章 資水(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又南至廣信縣,入於鬱水。

利水又南逕靈石下,靈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廣圓五百丈。耆舊傳言,石本桂陽汝城縣,因夜迅雷之變,俄然遷此,彼人來見,歎曰:石乃逃來。因名逃石,以其有靈運徙,又曰靈石。其傑處,臨江壁立,霞駮有若繢焉。水石驚瀨,傳響不斷,商船淹留,聆玩不已。利水南注東江,東江又西注於北江,謂之東江口。

瀧水又南出峽,謂之瀧口。西岸有任將軍城,南海都尉任囂所築也。囂死,尉佗自龍川始居之。東岸有任將軍廟。瀧水又南合泠水,泠水東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晉太元十八年,崩十餘丈。因而懸澗瀑掛,傾流注壑,頹波所入,灌於瀧水。瀧水又左合林水,林水出縣東北洹山。王歆之《始興記》曰:林水源裡有石室,室前盤石上,行羅十甕,中悉是餅銀。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悶。

湘水又北,枝津北出,謂之門涇也。湘水紆流西北,東北合門水,謂之門涇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東承太湖,西通湘浦,三水之會,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東會大對水口,西接三津涇。

湘水左會淨水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湘水左逕鹿角山東。右逕謹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萬石浦,鹹湘浦也。側湘浦北有萬石戍。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口,東對微湖,世或謂之麋湖也。右屬微水,即《經》所謂微水經下雋者也。西流注於江,謂之麋湖口。湘水又北逕金浦戍,北帶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則澧水澧水注之,世謂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會大江,名之五渚,《戰國策》曰:秦與荊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廣圓五百餘裡,日月若出冇於此中。《山海經》雲: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風,交瀟、湘之浦,出入多飄風暴雨。湖中有君山、編山。君山有石穴,潛通吳之包山,郭景純所謂巴陵隧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遊處,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風於此,而問其故。博士曰:湘君入則多風。秦王乃赭其山。漢武帝亦登之,射蛟因而山。東北對編山,山多篪竹。兩山相次去數十裡,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右岸有山,世謂之笛鳥頭石。石北右會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謂三苗之國、左洞庭者也。

溱水出桂陽臨武縣南,繞城西北屈東流。

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吳之巴丘邸閣城也。晉太康元年,立巴陵縣於此,後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岡嶺,濱阻三江。巴陵西對長洲,其洲南<廣棼>湘浦,北屆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會,亦或謂之三江口矣。夾山列關,謂之射獵,又北對養口,鹹湘浦也。水色青異,東北入於大江,有清濁之彆,謂之江會也。

灕水與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湘、漓之間,陸地廣百餘步,謂之始安嶠,嶠即越城嶠也。嶠水自嶠之陽,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故庾仲初之賦《揚都》雲:判五嶺而分流者也。灕水又南與溈水合,水出西北邵陵縣界。而東南流至零陵縣西,南逕越城西。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賴恭自廣信合兵小零陵越城迎就騭,便是地也。溈水又東南流,注於灕水,《漢書》所謂出零陵下灕水者也。灕水又南合彈丸溪,水出於彈丸山。山有湧泉,奔騰衝激。山嵁及溪中,有石若丸,天然珠圓,狀彈丸矣,故山川即名焉。驗其山高十餘丈,深數丈,複有石竇,下深數丈,洞窟深遠,莫究其極。溪水東流注於灕水。灕水又南逕始安縣東,魏元帝鹹熙二年,吳孫皓分零陵南部,立始安郡。灕水又南,右會洛溪,溪水出永豐縣西北洛溪山,東流逕其縣北,縣本蒼梧之北鄉,孫皓割覺得縣。洛溪水又東南逕始安縣,而東注灕水。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