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櫓:修,製作。櫓,一種用藤草製成的大盾牌;一種用桃木製成四周用牛皮掩蔽的大型攻城戰車。
譯文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東西,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堪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縻軍:縻,皋牢。指束縛軍隊的行動。
識眾寡之用:識,體味。浩繁。寡,寡少。識眾寡之用,體味用浩繁的兵力或者用人數少的兵力的各種戰法。
蟻附:蟻,螞蟻。附,憑藉。
國之輔:國,這裡指國君。
天下:全,完整、完整,這裡作動詞,指完整地占有。天下:指完整地占有彆國的國土。
惑:猜疑。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知勝之道:能瞻望勝利的體例。
殆:傷害。
預知取勝的身分有五點:曉得甚麼前提下可戰或不成戰,能取勝;曉得兵多兵少分歧用法的,能取勝;全軍高低一心的,能取勝;以有備之師待無備之師的,能取勝;將帥有才調而君主不從中乾預的,能取勝。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事理。
用兵的原則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抄仇敵,五倍的兵力就打擊仇敵,兩倍的兵力就豆割毀滅仇敵,有與敵相稱的兵力則能夠抗擊,兵力少於仇敵就要製止與其正麵打仗,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以是強大的軍隊固執硬拚,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
註釋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仇敵舉國屈就,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仇敵的軍隊就次一等;使仇敵一個“旅”的步隊降服是上策,擊破仇敵一個“旅”就次一等;使仇敵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仇敵一個“卒”的“步隊就次一等;使仇敵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仇敵的“伍”就次一等。是以,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戰略,隻要在攻城之前,先讓仇敵的軍事才氣(包含批示才氣和作戰才氣)嚴峻完善,底子有力抵當,纔算是高超中最高超的。
十則圍之:十,這裡指的是十倍。圍,包抄。
不成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敷,攻則不足。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是以,長於用兵的人,使仇敵屈就而不是靠戰役,攻取仇敵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毀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用完美的戰略爭勝於天下,兵力不至於折損,卻能夠獲得全勝,這就是以謀攻敵的體例。
全軍:軍,春秋期間的軍隊體例,每軍為12□□。旅:春秋期間軍隊的體例,每旅為□□。卒:春秋期間軍隊的體例,每旅為100人。伍:春秋期間軍隊的體例,每伍5人。
故君之以是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成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成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全軍之事而同全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全軍之權而同全軍之任,則軍士疑矣。全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全軍之政:全軍,指我國當代作戰設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全軍,亦可泛指軍隊。政,是指政務。
大敵之擒:戰役中兵力強大的一方。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