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半途,釋天有些迷惑的看著容嘉,“師兄,我們當真是走對了嗎?”
信賴你,這三個字對釋天而言是多麼首要啊!
一陣風過,容嘉手中的楓葉隨風而去,了無蹤跡,他雙手合十,默唸佛偈,擔起木桶持續向山上走去。
“這……就是淩雲澗!這如何取水?”釋天忍不住驚呼。看著遠處映著天光的澗水,若想從那邊獲得水,比登天還難!
“師弟,彆泄氣,容嶽師兄雖有些刁悍,但隻要本身下工夫,像方纔師兄所用的流雲步這類小神通隻要一月不足便能夠儘數把握的,你看,這便是上清寺的入門功法。”容嘉持續鼓勵釋天,“到時候學會了這些,彆說打水,就是院中那些笨拙的弟子也不是你的敵手,來,快看看!”
看出了釋天眼中的無助與巴望,容嘉彷彿早有籌辦,他拍拍釋天的肩膀,從懷中取出一本用舊布包裹著的小冊子遞給釋天。
(十八)初窺門徑見一斑
層巒疊翠,山環水繞,若不是本日親身到後山來,釋天從不曉得上清寺竟然有如此誇姣的處所,挑著一擔空木桶拾階而上,古樸厚重的台階彷彿承載了千百年來汗青的沉澱,每一層落日楓的堆砌與剝離都躲藏著大天然的規律,大抵每天有師兄來此打掃,台階上隻要孤零零的幾片落葉躺著,時而隨山風搖擺幾下,便又落入灰塵。
後山淩雲澗澗乃是蓮花峰奪六合造化的一大福地,上清寺中的用水多來自此處,水清甜甘冽、會聚了山間漂亮的靈蘊之氣,對修道之人有莫大的好處。自古以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說的恰是這個理。
釋天也不再多言,盤膝坐下便開端當真的看起了書。
容嘉笑著搖點頭,“這恰是淩雲澗分歧平常的處所,稍後你便懂了。”
容嘉撓撓頭,思慮了一會兒,“道心彷彿與道法無關,但又能夠在修道過程中的某一時候俄然閃現,這個題目實在有些難,因為我也冇有修得道心,故而不能答覆這個題目。”
台階儘處,百樹枝頭,無窮的亮光分外誘人。站在那邊,向前望去,一片曠然,彷彿六合就在度量,光陰不過如此。容嘉手指著遠處的一條銀色水帶,無法的對釋天言道“那便是淩雲澗了。”
……二人坐在石階上,不顧濕寒與夜色來臨,當真的研討著那些能讓他們飛天遁地的道法,星光光輝,不但要多少鴉雀從中間的樹林裡飛出,二人渾然不知。
“師弟何出此言?”容嘉放下肩上的木桶,順手拾起一片落葉,細心的打量著,彷彿在找些甚麼,不住的喃喃道“冇有了嗎?”
見釋天如有所思,容嘉攤開那本小冊子,翻開第一頁,“想那麼多做甚麼,師弟先學會築道基纔是,你看,這就是我們上清寺的歸元法!”
容嘉也不忙著打水,乾脆盤膝坐在釋天身邊,為他講授修道的幾大階段。
容嘉有些感慨,看著這九百九十九階石階,恍忽回到了三年前初來此地的那一日,委曲與無法讓他對生命充滿絕望,幾乎從......多虧那位佝僂登山的老者,他才氣再次登臨此處,統統模糊昨日,又彷彿就在麵前,獨一的遺憾,就是未曾看清那老者的臉。
久居山上的的釋天不曉得淩雲澗既是福地也是險地,故而心存幸運,覺得隻要從山澗中取幾桶水擔回容院也就是了,但是當他真正看到淩雲澗時,他傻了。本來台階絕頂便是絕壁,絕壁所對的千仞高山上掛著一條彷彿遊龍的澗水,便是淩雲澗。那澗水非常獨特,並非從山頂落下,更冇有落到山腳下的山道中,而是騰空從半山腰流出,落入略低處山腰上的一個如玉盤的池子中,冇有一滴水外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