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蕭鏗一臉嫌棄,崔弘道輕咳一聲道:“蕭兄有所不知,邊關之處,朝廷自有嚴法,號曰粒鹽不入番邦。故而這行時價,放在邊關。大大的不當。”
惹毛一個少年不成怕,惹毛一群少年就費事了。所謂莫欺少年窮,說的就是這個。再者,程處弼等人已經開端在統軍府或者邊軍退役,以他們的家世,二十歲擺佈混個從六品實職,底子不算個事兒。
蕭鏗不是傻子,這會兒他聽明白了。崔弘道嘴裡的民鹽,實在就是說的好聽,說白了就是私鹽。唐朝冇有搞完整的製鹽把持,隻是管束。處所鹽井但有開采。也大多隻是監察卻不節製。
“各地鹽價分歧,高者一鬥二百文,低者一鬥五文。”張德答覆了蕭鏗,然後又道,“大唐鹽價,現在行市均價,約莫二十文高低。”
當然心中驚奇,但是崔弘道大要上神采不動,點頭道:“操之所言,吾已瞭然。如此看來,茶利之豐富,實在是讓民氣動啊。”
PS: 保舉票給力啊兄弟們。
皇家營建宮殿,卻又不傷財賦國本,足見朝廷分歧前隋,山東士族再如何平靜,也是心慌意亂。房玄齡做河北道的黜陟大使,對天子和山東士族,都是一種和緩,一個台階。
崔弘道話鋒一轉,看向張德。
要和天子爭教誨權人事權,冇錢玩個屁。倘如果貞觀三年之前,山東士族絕對不懼天子的威脅。
“現在鹽價多少?”
不費一兵一卒,朝廷民部白撿一個開辟完美的鹽池。
說著,崔弘道看了張德一眼,然後持續解釋道:“便是武德八年,河北道……咳,邊關民鹽,亦是一鬥一百五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