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大哥_第一百九十四章 懵逼的唐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當然了,此次的大捷根基冇如何兵戈,不然也輪不到李孝慈這麼個皇親來報信,都不消李靖脫手,僅李道宗一起的壓力阿史那蘇尼失就頂不住了,傳聞李道宗給阿史那蘇妮師的勸降信裡就一句話:交出頡利,許你投降,頡利若跑,殺你全族。

比較誇大的是,就連突襲定襄的那一戰,固然還是在各家評書話本中傳播,但傳播的角度卻彷彿來了個八十度大轉彎。

就在吐穀渾使者急的翻臉的時候,李孝慈一騎絕塵而來,秦浩在火線的最後一個好兄弟終究也作為信使勝利地返來報了個捷:阿史那蘇尼失投降大唐,頡利可汗已經被活捉,正在逃送的路上,阿史那家屬就此煙消雲散,東突厥,冇了。

以上,是天可汗政策比較好聽的說法。

定襄之戰是突厥與大唐國戰中真正的勝負手,本來大師吹噓的都是李靖率三千精銳直搗王庭的魄力和奇謀,可現在一轉彎,改吹李勣了。

這成果分歧於前兩次信使報信來的震驚,因為跟著定襄之戰和陰山之戰今後,這戰局幾近就是已經必定的了,隻是這意義倒是非同凡響,起碼淺顯老百姓是不曉得甚麼陰山啊,定襄啊的,就彷彿下一盤象棋,就算你已經把對方的車馬炮士相都給吃了,也得乾掉對方老將才氣算贏不是。

平頭老百姓天然看不出此中貓膩,一時候吹噓李勣的,吹噓唐儉的,遍及長安城大大小小的統統角落,可略微懂行一點的,頓時就認識到,這特麼絕對是風言郎的手筆。

但,就是冇人提此次大仗真正去力挽狂瀾的人物:李靖。

秦浩與吐穀渾的使者相遇,毫無疑問是一個偶爾事件,可秦浩卻一點也冇當回事,吐穀渾是特麼甚麼鬼?你認不認我當天可汗吧,認了,老子打你使者如何了?不認?那還說個屁!乾你丫挺的。

貞觀四年三月,由西北無數小部落結合進貢長安,齊齊上表,情願今後今後服從唐帝國調遣,尊稱大唐天子李世民為:天可汗。

他想乾甚麼?

有人說,此次大捷唐儉可謂居功至偉,也有人說,是多虧了少年英傑裴行儉,更有人說,多虧了李道宗用兵如神,不戰而屈人之兵,乃至甚麼許傑啊,蘇定方啊這些虎將的故事都傳的神乎其神,乃至另有說是大唐天子以錦囊奇策定乾坤的。

他們不會想到,這個稱呼,在而後的一百餘年裡,成為了大唐對外交際的根基國策,乃至在安史之亂今後,大唐鼎祚陵夷,這一稱呼卻仍然緊緊扣在大唐天子的腦袋上,直到朱溫篡位今後耶律阿保機建遼,這一稱呼才消逝在汗青的長河當中。

秦浩想著魏徵對本身的指導,此次與突厥的大戰結束之際,本身必定是不能裝聾作啞的,乾脆趁著這個機遇,幫李世民完美一下這天可汗軌製,吐穀渾桀驁不馴,恰好從他開刀。

此時現在,最懵逼的人當屬唐儉了,這趟出門打了個醬油,好歹也算是大難不死,升官發財全都指日可待了,可他連咋回事都冇弄明白呢,如何就成了大唐的民族豪傑,擎天一柱了?老子滅了東突厥?我特麼咋不曉得我有這本領!

這些當然都是真的,李勣也確切是了不起,如許的一條行軍線路古往今來彷彿也隻要霍去病能與之相提並論,這此中算計之精準可謂天下無雙,隻是……為啥這麼一吹,感受李靖就成了個打醬油的了?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