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明把昨早晨彙集到的兩組字元發給師母,留言道:“師母,再幫我問問教員,這些字是甚麼字?問問教員,這些字像不像符咒?”
智明想,東漢纔有紙質,西週末春秋期間,人們把筆墨寫在竹片或木片上,叫做竹簡或木牘,沉重得很,都不好保藏。就是說竹簡和木牘上刻的字是顛末幾代傳承,到漢朝有了紙質,再把竹簡和木牘上的字抄到紙上,如果這些字是東漢的時候抄下來的,應當用漢朝的小篆,如何還是寫春秋時的籀文,連林一天如許的專家都看不出這些字是甚麼字,還要再研討研討,傳承這些字元的人,莫非不曉得朝代變了,已經籀文變成小篆了?還是因為僅僅想儲存這些字的原貌?
(哭著喊著要保舉!)
讀高中時,一偶然候大師很愛玩拚詩遊戲,大師一個說出幾個字,湊成十幾個字,然後拿這十幾個字併成一首詩,隻能夠添三個字,大師玩得樂不知疲。冇有想到,現在本身一小我要玩如許的遊戲,先做歸類,找出首要事物:“水、石”,與“水”有關的字放在一起,比如:“潺、曲、流”,與“石”有關的,比如“崢、高”。
最後兩頁,甚麼動靜都冇有。屋子裡黑得完整,靜得能夠聽到紙碎落下來的聲音。智明悄悄坐了一會,亮了燈,看看本身鬼畫一樣的字元,倒是有些特彆的神韻,隻是筆劃有的拖得很長,有的分得很開,大抵能看出些字元的形狀來,像畫多一些,像字少一些。
統統都籌辦好了,終南山睡疇昔了,智明的房間黑著,智明悄悄坐著,他的麵前是《金科玉律真經》,他緩緩吐了一口氣,伸手去翻開古籍,還是像明天早晨那樣,三種色彩的字沿著筆順彎曲折曲、麝麝綿綿地延展飛舞,邈邈翩翩間,智明一手抓一隻筆,眼睛掃過之處,及時描摩下來,固然在黑暗中,還好速率能跟得上來,差一兩筆就用腦筋記下來,等時下再摩下來。翻到第三四頁時,智明已經把握了必然的規律,用正眼看紅熒光,餘光看綠熒光,左手先動,右手隨後跟來,總能搶在熒光消逝之前描完。
再拿水組詞,“流水潺潺”?“流水潺潺間”?或“流水潺潺處”?第一句出來了,石構成高石,有些勉強,“崢”應當跟“崢嶸”構成一詞,“高石崢嶸處”或“高石崢嶸間”,“高石”這類構成不對,智明劃掉一個“高”字。再自添一個“怪”字或“頑”字,構成“怪石”或“頑石”。
“喔,你爺爺是如何曉得的?”智明忙問。
這一夜冇有到床上,又是蜷著睡,腦筋裡分歧色彩的字、符、畫飛來舞去,天花亂墜般襲來,醒來呆呆出了一回神,似有所悟又更加茫然。
符?咒?符咒?這些字莫非是符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