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歌——陳熾傳_第47章 親家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周禮》教民三物,而賓興之,而六行統之,以孝友睦,期任恤明乎!天下之大,人才之眾,雖以帝王之力,另有所窮,以通有無,以均貧寡,則其樂有者益廣而成績者益多也。我朝造士之方,媲隆三代。各郡縣設學館以訓多士,建書院以教成材,平居有廩餼之資,北上予舟車之費,恩至明,誼至美,法至良矣。

陳熾說,十年前,我和縣城的鄉紳商討起會,感到籌項難措,就建議撥用了這橋局的田產四百石作賓興會的基金。以是說,這雲龍橋不但濟助了行人,並且濟助了學子。厥後,賓興會又廣勸捐輸,共成美舉。當然,這些做法都上呈了州縣各學道各憲,是備案準行了的。厥後,縣學教職的人為從這裡支出,鄉、會試的公車之費也出於斯,縣裡貧士歡然,不再有後顧之憂。數年以內,集款兩萬餘,接著又建起了賓興祠,修起賓興譜,如許開支天然大了起來,以是親家還得大力支撐!

陳熾說,我想的一定合你的意,我看不如如許,親家八個兒子,大的已經長成,文敏、文德、文安,都是後起之秀,特彆是阿誰文安,年近弱冠,少年英才,熱情好學,也跟我親善,無妨叫他想個名號,我來題寫,親家覺得如何?

壬辰玄月之望,予奉諱南返,複商之邑紳鐘浦生、楊少庚諸君子,集議續籌款項,以附益之,購地設典,權之因覺得悠長之計。而後犁然秩然,得人而理,雖百世,勿忘勿墜,可知也。

張文安讀了陳熾的譜序,又講起了張宅名號的事情。文安遞給陳熾兩張紙條,說,我想我們家大門可否題寫這兩個名號?陳熾一看,一張是“富平家世”,一張是“大夫第”。

陳熾放下了親家的事情,就和張益成一起安步來到了糶米巷,踏上了雲龍橋。這橋是陳熾讀縣學經常常漫步之處。而對於張益成,更是人生的首要場合,當年肖氏成為他的老婆前,就是這橋下的浣衣女。張益成有著販子的豪放,對當年尋求肖氏的舊事毫不隱晦,就提及了當年肖家的禁止和本身的決計。

張益成說,我來瑞金經商豐年,對此橋略有聽聞,但不甚詳細,願聞其詳!陳熾因而就講起了石橋的來源。

南門崗,是瑞金縣邑對岸的一個村莊,西頭緊連著綿江南岸的古街,叫河背街。客籍廣東興寧的富商張益成,就在南門崗購地建起了一座豪宅。1892年暮秋一天,張益成帶著陳熾在南門崗的院落裡轉悠,帶著誇耀的口氣,又帶著求請的意義,請陳熾為大院題寫門額。

《瑞金合邑賓興譜序》。古聖王之治天下也,道二,曰教曰養罷了矣。《易》曰:“大烹養賢”。《詩》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禮》曰:“忠信重祿,以是勸士也”。故有黌舍、黨庠之設以教之,即有匪頒餼廩俸祿之賜與養之。一時髦士吉人,濟濟鏘鏘,為國楨乾,以是食養士之報者,耽誤矣。

瑞金僻遠,距省千裡,京且五千裡。兵燹今後,戶口凋敝,十室九空,應院試者數百人,試秋闈者僅二三十人,試南宮者一二人罷了。雖有聰慧之弟,多苦於束脩之不繼,負籍之無資,萬裡君門,瞻望弗及,文教之衰,爭訟之所由日夥也。

舜何人,予何人,有誌者事竟成,有為者亦如果耳。同裡諸君共勉之哉:梨棗既竣,爰備述始事之艱,成事之不易,與邑人之所忻然慰、翟然望者。書之覺得敘。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