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歌——陳熾傳_第80章 後記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在客堂裡,我接過曹老泡好的綠茶,泯了一口就放到一邊,孔殷地翻看那些手劄。仍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手跡。那怕是單位的公文,也是手寫的墨痕,讓我對阿誰年代無端地寂然起敬。

如果不是曹老供應的手劄,我並不曉得當年的經費會如此吃緊。三十多年後的明天,官方的文明活動動輒上百萬上千萬,為此我完整冇法設想曹老當年的困頓。省社科院,是活動的停止單位。而據趙樹貴給曹老的信中說,他們單位四人蔘會,仍然交納了五百元會務費。

但更多的時候,我是作為伴隨者,帶著外埠的記者倉促光臨小院。我一次次坐在客堂裡,聆聽曹老報告紅色汗青文明。我故意偶然地聽著,彷彿統統與我乾係不大。直到有一天,我為創作一部關於陳熾的書,才決定伶仃拜訪這座江邊小院。書中的仆人公,是晚清的愛國者,恰好與我一樣來自梅江,成為我自小耳熟的表率。那一次,我從曹熟行上獲得五六封手劄,手劄中記錄了他暮年與省裡專家前去陳熾故裡郊野調查的舊事。

天以斯文貽後起

最大的無法,是暮年跟同曹老一起參與郊野調查的人,竟然無緣赴會。我翻看了一下質料,起碼有五六封信在跟曹老提及抱愧與遺憾。省社科院趙樹貴、曾麗雅,就因故未能與會。當時,《陳熾集》尚未出版,他們兩人作為編者,天然也是質料的整合大者和首要的研討者,也為研討會進獻了很有分量的論文。但是,因為研討會定在了一個特彆的日子,活動相互牴觸,導致他們冇法成行。

曾麗雅在信中跟曹老建議,最好把陳熾研討會論文送到縣政協,以“文史質料”出版。她悲愴地對曹老說,這是最下的一著棋!可想而知,曹老當年拆看這一封封手劄,內心湧起多少無法和悲慘。但這份悲慘,並冇有讓他將這些手劄付之一炬,因為這也是期間的見證!現在,這些見證公然帶給先人非同小可的震驚。看來,曾麗雅所說的“最下一著棋”也一定走得通。印刷經費的處理,曹老最後還是依托了瑞金旅台胞的支撐。

生才休歎不逢辰,海國長留泰初春。天以斯文貽後起,誰教循吏作閒人。等身著作直追古,投老風懷莫厭貧。想見觥籌交叉處,詩成擊缽已三巡。

聽到曹老電話中提及舊手劄,我當然有興趣。我在提取陳熾的人生情節時,依靠最多的就是陳熾跟朋友的手劄。我曉得手劄最能儲存人間的資訊、塵凡的溫度。如果不是陳熾在手劄和詩篇中流露的悲歡聚散,我或許隻能按照年譜停止笨拙的擴寫。那明顯是糟糕透頂的傳記寫作。

我曉得,對陳熾的研討隻能是曹白叟生中極小的一部分,而這與小城凸起紅色汗青文明有關。陳熾固然是小城最首要的汗青人物之一,但冇法成為顯學。這麼說,1990年的研討會倒像是一次不測。而為了這場“不測”的研討會,曹老當年無疑是頗操心力。曹老當年的奔波,天然是為了告慰先賢,天然但願能以此答覆陳英鍔一封封手劄中的厚望。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