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自1937年底南京遷校以來,終究肯定以原成都分校改成本校校部的擺設連續完成。分校各期門生皆受命以成都本校講授要求同一施教。是時成都地區北較場、西較場、南較場、皇城遺址及外西草堂寺、青羊宮等地,均是本校門生的駐地。講授構造除擴編政治部,加強政治教誨外,又添設軍官教誨隊、規複高檔教誨班、加設戰術研討班、校尉官研討班、射擊練習班、技術練習班和間諜長練習班等,軍事教誨也呼應完美。至此,經曆近兩年來流浪播遷的艱钜光陰,又而在抗戰大火線開端正規餬口、學習和練習的過程。在八年抗戰,中運送多量軍事人才。門生畢業後也多數分派到抗日火線。
黃埔軍校是近代以來真正意義上的培養反動軍隊的新型黌舍,它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惟,無情的軍事法規和人道化的政治事情相連絡停止法製化、正規化的治校。黌舍人才輩出,戰績層出不窮。它以奇特的辦校體例,培養了多量的軍事政治人才,成為影響中國反動生長過程的名校。在我國當代軍校扶植生長史上占有首要職位。黃埔軍校的辦學特性對現在我軍軍校的辦校,也有深切的鑒戒感化。
這成都本校校部固然開端建成,傳統的講授軌製開端慢慢規複,但飲食;留宿、學習的設施尚處於艱苦磨難期間,所屬校址除少數原有舊虎帳房是磚瓦房外,大多課堂、食堂、宿舍還是泥巴蓋的草房。但在火線抗日戰事隔歇之時,最高軍政帶領、校務委員和抗日將領也不時前來看望並作軍事、政治演講,激起門生擔當黃埔先烈的反動精力,建立打敗日本侵犯者、光複國土的必勝的信心。以是本期畢業生多數馬停蹄奔赴火線,很多則插手遠征軍深切印度、緬甸作戰,立下抗日軍功。
合法黃埔軍與反動軍閥浴血奮戰時。南邊當局地彆的兩個軍閥楊希閔、劉震寰趁著孫中山去世,世人處於哀思之時。與北洋軍閥相勾搭。預謀武力顛覆百姓當局。黃埔校軍未加調劑。便回師廣州。投入到安定劉楊地戰役中。英勇善戰、規律嚴明地黃埔軍采納速戰持久。各個擊破處所針。隻用了不到兩六合時候。完整毀滅了滇桂軍。
總之,黃埔軍校門生在校期間插手實際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既把他們在黌舍所學的知識利用於實際,又加快他們成為孫中山希冀的反動軍的過程。
軍校在上述辦學思惟和原則的指導下,培養了一多量政治本質高、軍究竟際根本踏實、軍事技術過硬的創新性人才。
第七期也分為廣州黃埔和南京兩地學習:
本期門生於1944年5月在成都參軍。計編步兵十一個大隊;轄三十八其中隊;馬隊一大隊,轄三其中隊;炮兵二大隊,轄五其中隊;工兵二大隊,轄五其中隊;輜重兵一大隊,轄四其中隊,通訊兵二大隊,轄四中隊,另有戰車獨立一中隊。此中各大隊內,由西安督訓處調歸本校,則達二十其中隊之多,人數甚眾。他們因參軍和到校時候前後不一,測驗畢業日期也隨之有彆:計步兵第1、二大隊所轄六其中隊,於1947年8月12日畢業,其他各隊在1947年12月26日畢業,惟步兵第六和第十一大隊,工兵五其中隊,通訊兵五其中隊及戰車三其中隊,複以建立較遲,乃於1948年6月16日才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