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_黃埔(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本期門生從1927年和1928年招收預科生和參軍生,至1930年9月畢業,恰是軍事當局醞釀規定本校門生求學時候為三年製之時。計這三年中,曆經政治風雲多變和處所各派權勢相互爭鬥的影響,形成師生風潮迭起,也使門生分離很多。以是本期畢業人比本來招收的預科生和參軍生的退學人數減少1400餘人。在1930年9月畢業生分發各地軍隊之際,黃埔本校卻接到蔣介石9月7日電令:“在第七期業後,埔校著即停辦”。是以,在校教職員工有的歸併南京本校,有的發餉兩個月斥逐。至同年十月二十四日廣州的黃埔本校就完整結束。

被黃埔軍打得落荒而逃地陳炯明以為安定完楊劉地黃埔軍會元氣大傷。因而捲土重來。趁機占據全部東江地區和計謀要地惠州城。規複了第一次東征前地態勢。黃埔軍經太短短三個月地整軍練兵。誓師第二次東征。此次戰役可謂是黃埔軍所遭受地最艱苦戰役。血戰惠州。黃埔門生以生命和鮮血博得了最後地勝利。第二次東征勝利地首要啟事。在於黃埔軍在戰役中重視向公眾鼓吹三民主義。爭奪公眾地支撐。在《重征東江訓戒》中。明白指出:庇護百姓就是實施三民主義。反之。擾害百姓。就是違背主義反反動地強盜軍隊。在戰役中地政治鼓吹事情中。提出了:為挽救東江群眾而戰;為庇護東江群眾好處而戰;百姓反動軍是群眾地武力。是群眾本身地軍隊等鼓吹標語。真正做到了武力與公眾地連絡。

這光陰本帝國主義繼上海“一&m;#8226;二八”事情以後,企圖進一步侵犯華北,以武力相威脅,向我國提出對華北統治權的要求。由此引發北京門生掀起了“一二&m;#8226;九”門生愛國反日活動,天下粹生紛繁呼應。本期門生也與南京門生結合會投入鼓吹抗日活動,擁戴“停止內戰,分歧抗日”的主張。

本期1937年前後在武昌、成都等地分頭向天下招生,連續到武昌、成都退學。直屬成都本校的門生有三個總隊:第一總隊1937年冬在武昌招考退學,取錄者多是高中畢業門生,及曾受軍訓的大專門生和公教職員為主,文明本質較高,計669人,稱十四期一總隊。1938年11月畢業於四川銅梁安居鎮。在學時候僅一年多;第二總隊1937年10月在武昌入校,隨之向銅梁遷徙,招收的多是有誌參軍報國、拯求民族危亡的愛國粹生。1939年畢業於銅梁,計1510人,稱十四期二總隊。在學期間為兩年。又一批是1937年玄月在成都入校,原屬成都分校招考的門生。自南京本校校部遷抵成都後,將之並來本校同一施教,稱十四期六總隊,計1520入。1939年1月畢業,是本校門生在成都入校並畢業的首期門生。本校三個總隊門生合計為3700人,另有各地分校各自招生受訓的都歸入本期序列,稱第十四期第3、4、5、和7、8、9、十總隊畢業生。其門生人數多少,未見統計。

黃埔校軍在作戰過程中博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戀慕,因為它這是一支規律嚴明的反動軍隊。黃埔軍與舊軍隊分歧,行軍中不管是官員還是門生,都不準拉夫、搶物、捐餉、占屋,違者按反動軍的刑事條例停止懲罰。在《重征東江訓戒》中,誇大要嚴守軍紀,從命號令,毋忘反動軍的連坐法,牢記反動軍的刑事條例。《愛民歌》的歌詞:莫走人家取門板,莫拆民房搬磚石,莫踏禾苗壞田產,莫打官方鴨與雞,也反應了反動軍嚴明的規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