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_正文 黃埔(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1926年3月1日廣州百姓當局決定改組黃埔軍校並且歸併廣州一帶其他軍事黌舍,正式建立“中心軍事政治黌舍”,蔣介石擔負校長,李濟深任副校長,鄧演達任教誨長,邵力子任政治部主任。而後軍校分參軍生班、軍官預備班、軍官班,校址仍然設在黃埔島。1926年3月至8月1日,黃埔軍校第5期門生入校共2620人,陶鑄、許光達、趙尚誌、張宗遜、宋時輪、楊至誠、譚希林、廖運周、王良、徐彥剛、郭汝瑰、陳克非等就是這一期的門生。8月1日今後入校的規定列為第6期生。

攜動手,向前行。

第十五任黃幸強將軍

第四任羅友倫將軍

就門生的來源而論,第一期報名一千二百多人,多由列席第一次天下代表大會的代表先容而來,省籍以湖南、廣東、陜西、江西、浙江等省為多,因為對各省都有配額,籍貫漫衍於二十一省區。報名門生中,三分之一為中學或專科畢業的程度。經兩次測驗斟選,另有軍政部講武堂門生併入。第二期門生是由各地考取而來,分批入校,籍貫漫衍於十七省區,以廣東、湖南、浙江、江西、四川等省為多。第三期今後先招參軍生,參軍生畢業後,始升為本科生。報考參軍生的資格是:1.中學畢業,2.十八歲以上、二十四歲以下。第三期門生多在上海、廣州等地招考,籍貫漫衍於十八省區(另有朝鮮4人),以廣東、湖南、浙江、江蘇、江西等省為多。第四期門生由各地招考而來,共招考七次,分批入校,籍貫漫衍於二十四省區(另有台灣1人,新加坡24人),以湖南、廣東、四川、湖北、河南、陜西、浙江、江西、山西等省為多。第五期門生亦由各地分批招考而來,籍貫漫衍於二十二省區(另有台灣1人,朝鮮6人,新加坡1人,越南1人),以湖南、廣東、四川、湖北、浙江、江西等省為多,第一至五期共漫衍於二十五省區(另有台灣2人,朝鮮34人,新加坡1人,越南1人),以湖南、廣東、四川、浙江、湖北、江西等省為多。

武漢分校設在武昌兩湖書院。仍由蔣介石擔負校長(鄧演達代理校長)、汪精衛任黨代表(顧孟餘代理黨代表)、張治中任教誨長、周佛海任政治部主任;總政治教官惲代英(李達代理總政治教官)。沈雁冰(茅盾)、許德珩、李富春、蔡暢、郭沫若、章伯鈞、項英、陳潭秋等為政治教官;蘭騰蛟任總軍事教官。1927年3月。武漢分校實施委員製。譚廷?、鄧演達、惲代英、顧孟餘、徐謙五報酬委員。這是實際上剝奪了蔣介石校長地權柄。4月百姓反動軍總司令部學兵團1400人開入武漢分校。加上之前從黃埔遷來地第5期炮兵科、政治科、工兵科等。武漢分校門生總數達6000人之多。厥後武漢分校一度改稱中心軍事政治黌捨本校。成為名副實在地反動武裝力量大本營。

黃埔軍校舊址簡介:

第五任謝肇齊將軍

黃埔軍校的醞釀、籌辦和建立同中國百姓黨的改組以落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密不成分的。早在1923年10月百姓黨中心履行委員會就通過了一項關於建立陸軍講武堂的提案,厥後將軍校的稱呼開端定為“百姓反動軍軍官黌舍”。1924年1月24日在百姓黨一大期間,孫中山先生決定將籌辦中的軍官黌舍改名為“中國百姓黨陸軍軍官黌舍”,任命蔣介石為軍校籌辦委員會委員長(實際上賣力籌辦事情的是廖仲愷),軍校的校址開端選在廣州黃埔島原大本營軍政部講武堂和水兵黌舍舊址上。2月1日,孫中山任命李濟深、王柏齡、林振雄、沈應時、俞飛鵬、宋榮昌、張家瑞7報酬籌辦委員會委員。3月1日,黃埔軍校重生退學實驗委員會建立,蔣介石被任命為委員長(此時蔣不在廣州,委員長一職由李濟深兼代),鄧演達、王柏齡、嚴峻、錢大均、宋榮昌、張家瑞等9報酬委員,籌辦招生退學測驗。在軍校籌辦期間廖仲愷先生做了大量卓有效果的事情,前後帶領主持了校舍改革、製定校規、招募教員、製定講授打算以及設想校徽、禮服等一係列事件。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