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的畢業人數,據《中心軍校十週年記念冊》,第一期585人,第二期450人,第三期1,224人,另潮州分校345人,第四期2,314人,第五期1,481人,第六期718人,第七期612人,共7,729人。
第十七任湯元普將軍
泅水池:1926年為適應軍隊在南邊水網地帶作戰的需求,軍校將造木船的兩個小塢改建麵泅水池及建換衣室,經維修已開端規複汗青原貌。
狂潮彭湃,黨旗飛舞,
校訓“敬愛精誠”是由蔣中正親身擬選,孫中山在開學典禮時宣佈的。校慶日定為每年的6月16日。
路不遠,莫要驚,
1949年底,我群眾束縛軍第二野戰軍以落第一野戰軍18兵團在劉伯承、鄧小*平、賀龍、周士第等批示下以“大迂迴”的計謀戰術囊括大西南。12月,群眾束縛軍已經完成了對成都及其四周地區的計謀包抄,在山窮水儘之際,軍校校長張耀明、教誨長吳允周、副官處長吳麗川等前後逃往台灣;在我地下黨員的死力圖奪之下,李永中、吳起舞、徐幼常、肖平波等帶領軍校師生10000多人停止叛逆,這批叛逆軍生厥後接踵被分派到了群眾束縛軍西南軍區各軍隊或處所當部分分,很多優良的師生厥後還插手了中國**。至此孫中山先生當年創辦的為了救中國、為了救中國群眾的“黃埔軍校”終究又從百姓黨反動派手中回到了群眾的度量。今後黃埔軍校永久結束了它在中國大陸辦學的汗青!
黃埔軍校的醞釀、籌辦和建立同中國百姓黨的改組以落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密不成分的。早在1923年10月百姓黨中心履行委員會就通過了一項關於建立陸軍講武堂的提案,厥後將軍校的稱呼開端定為“百姓反動軍軍官黌舍”。1924年1月24日在百姓黨一大期間,孫中山先生決定將籌辦中的軍官黌舍改名為“中國百姓黨陸軍軍官黌舍”,任命蔣介石為軍校籌辦委員會委員長(實際上賣力籌辦事情的是廖仲愷),軍校的校址開端選在廣州黃埔島原大本營軍政部講武堂和水兵黌舍舊址上。2月1日,孫中山任命李濟深、王柏齡、林振雄、沈應時、俞飛鵬、宋榮昌、張家瑞7報酬籌辦委員會委員。3月1日,黃埔軍校重生退學實驗委員會建立,蔣介石被任命為委員長(此時蔣不在廣州,委員長一職由李濟深兼代),鄧演達、王柏齡、嚴峻、錢大均、宋榮昌、張家瑞等9報酬委員,籌辦招生退學測驗。在軍校籌辦期間廖仲愷先生做了大量卓有效果的事情,前後帶領主持了校舍改革、製定校規、招募教員、製定講授打算以及設想校徽、禮服等一係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