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翁(周馥號蘭溪,同級同僚中以號稱呼以示尊敬,周馥品級稍低,但是文官身份,故能與武將之宋慶比肩),以宋某之見,此乃聶軍門麾下以外務,該當轉交聶軍門措置。當然,總理前敵營務處該當派得力之人襄助聶功亭查辦,宋某也會派人奉告士成老弟加以幫手,待查清以後報告總督衙門決計。”
本來在蓋平的宋慶所部有兩萬人,足有一戰之力。可惜主帥不想當全部戰局的釘子,緊緊地釘在日軍第三師團和第二軍之間,為全部戰局向無益於清軍的方向生長。為何?因為當釘子就要挨重錘!宋慶冇有挨重錘的勇氣和應對重錘的體例,隻能挑選假進犯海城之藉口,從海城西南濱海處迂迴到海城之北,日軍巴不得看到如許的環境產生,故而在宋慶過了海城以後建議了晾甲山――感王寨戰役,算作共同“友軍行動”,“歡迎宋慶大人北歸”。
“既然如此,周馥待糧台事件交代以後即遣人去摩天嶺查證,但有結論,當速報宮保大人決計。”
如果作一換位思慮,答案就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