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鄉親聽好了!貧道清榮!來自梁丘縣南赤霞山清妙觀,吾家方丈奧妙真人大發慈悲,命吾等來此賑粥,稍候半晌便可支付齋飯了,大師都有,不消急!”
那壯漢討了個敗興,轉頭便與世人分辯開了,世人或坐或站,三五成群議論著此事能夠帶來的一些好處。把孩子送去道觀削髮,做父母的多少都有些衝突。可現在這逃荒路上,前程未卜的,那起碼是一條活路。
楊韶正怔忡入迷間,一個頭髮斑白,麵有菜色的四五十歲婦人快步走了過來,一把拉住楊韶的衣袖往小樹林草棚子邊走去。這是母親張氏,與父親帶著一大師人逃荒,可算是吃儘了苦。
想到這些,楊父也是心如刀割般非常不忍,但殘暴的實際,讓他又不得不作出挑選。這時見兒子返來了,便開口道:“韶兒啊!現在這環境你也看到了,多少人餓死在南下的路上,去道觀起碼餓不著,一大師人也能有個處所落腳,將來總能歸去……”
看著那邊的環境,楊韶內心有些意動,可若做了道童,今後要吃齋頌經持戒,畢生奉養真武大帝、三清祖師,不能婚娶,不能在家貢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