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玩灘四周。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益州:轄今四川、陝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雲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上黨郡:治地點壺關,轄晉東南。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分歧的觀點。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斜穀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操縱這兩條河穀斥地的門路叫褒斜道,又叫斜穀道,斜穀的北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
渭橋:漢時在長安四周有渭橋,中渭橋在今鹹陽東十千米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鹹陽南。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代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街亭:在今甘肅莊浪東南。
幷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襄陽郡: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
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瀘水:今雅礱江下流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彙後的一段。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交州: 治所 廣信(廣西梧州市)
豫州: 治所 譙(安徽毫縣) 轄區 今河南南部、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
城陽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昌邑郡:漢昌邑郡或國、山陽郡是同一觀點,治昌邑,在今山東钜野東南。山陽郡和獻帝被廢後居的山陽縣不是一個觀點。
長沙郡:當時治地點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隻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批示部。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涼州: 治所 隴(甘清除水縣北) 轄區 今甘肅東南部。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山陽縣: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端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雲南曲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