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鈞破_東漢十三部州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遝中:薑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山陽郡:山東金鄉西北。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後硫備曾駐軍於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置,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彆性子一樣,國的行政領袖稱相)治地點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發得是白帝,故定名。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端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荊州: 治所 漢壽 (湖南常德市東) 轄區 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沿。 益州: 治所 雒(四川廣漢縣,後遷綿竹,再遷成都) 轄區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太原郡:治地點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四周地區歸三個處所官彆離辦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地點臨晉,今陝西大荔。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抵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分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

斜穀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操縱這兩條河穀斥地的門路叫褒斜道,又叫斜穀道,斜穀的北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建業:今南京。

南陽郡:治宛城。

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廬陵郡: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地點郯,後遷到彭城。

平原:偶然稱郡偶然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隻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批示部。

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南,斜穀口西。

巴郡:本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