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蜀王建,置有親騎軍、威望都、決勝都、決雲都。
五代偶然還征集在鄉丁壯為兵,是為鄉兵。後晉開運元年(944)令諸道、州、府、縣點集鄉兵,規定7家稅戶共出1兵,兵杖東西共力營之,並以“武定軍”為號,後改“天威軍”,但因鄉民不嫻軍旅,教閱無效,不久“放散”。與此同時,黃河沿岸鄉民,也自備兵械,各隨其鄉,連合為社,以衛鄉裡。
4、方鎮兵
後漢時,其侍衛親軍軌製擔當前代,仍以護聖、奉國為號角。殿前又設殿前都擺設,其下除諸班、直、控鶴軍,還設小底軍。
五代因循唐製,處所分州縣兩級,州兵普通由防備使、團練使、刺史或者節度使統帥。州長官或節度使設置親軍、牙軍,覺得私兵。外鎮兵以治安防衛為其本職,是藩鎮節帥節製管區的有力東西,這些軍隊的主將稱為鎮將,由節度使直接任命,乃至常常乾與處所民政,但也常常承擔外出作戰等軍事任務。
軍轄5營,統兵官為軍都批示使或都虞侯,又稱軍主,約2500人。
後周世宗柴榮決計清算軍隊。於顯德元年(954)在高平之戰險遭失利後,先斬不戰先潰的右軍主將以下70餘軍吏,使“驕將惰卒始有所懼”(《資冶通監·後周紀二》);又選諸軍精銳者升為上軍,孱羸者予以斥逐;還遴選各節度使部屬的“勇猛之士”,“覺得殿前諸班”,用以減弱處所兵權。“由是士卒精強,近代非常,撻伐四方,所向皆捷”(《資治通監》卷二九二)。這也為宋朝的建立奠定了根本。T
2、中心禁軍
後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改又改崇政院為樞密院,設樞密使、副使、判官等,職責範圍擴大,成為天下最高軍事機構。軍隊出征,另設招討使、都統、都擺設、行營都批示使等統兵官。
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朱溫改樞密院為崇政院,職責與唐朝同。
五代初期,擔當唐製,禁軍的主力大抵為禁衛六軍。六軍又分左、右,實為十二軍。它們常常冠以龍虎、羽林、神武等名號。按照天子的旨意,名號能夠隨時改易。後晉時,六軍諸衛完整拔除,成了虛職。
盤據淮南的楊行密,“初,行密有銳士五千,衣以黑繒黑甲,號‘黑雲都’。又並盱眙、曲溪三屯,籍其士為‘黃頭軍’,以李神福為擺佈黃頭都尉,兵銳甚。”彆的,楊行密另有黑雲長劍、銀槍都等牙軍。
6、軍隊的體例
軍隊主如果步兵,其次是馬軍(馬隊),江南地區也正視建置水軍。五代時,戰役頻繁,軍隊體製混亂,一個都批示使下少者數百人,多者近萬人。至後周時,逐步構成廂、軍、營(批示)、都的序列。此中:
唐末兗州節度使朱瑾,“募勇猛數百人,點雙雁於其頰,立為‘雁子都’”。朱溫傳聞了,亦選數百人,彆為一軍,號為“落雁都”,針鋒相對。
李存勖的親軍稱“帳前銀槍都”。
禁軍體係中,除了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