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好久,那王姓女子幽幽轉醒,見本身躺在床上,抬眼一望,恰是自家屋內。她坐起家來,覺心口略痛,想起前事來,眼淚不住地落下,沾濕了衣衿。她低頭一看,傷勢已被包紮了,屋內卻無人,是李大嬸還是……他?她撐著站起家,漸漸走出門去。
他雖知那王姓女子婆婆已逝,卻也不肯再插手此事了。當下正要拜彆,卻俄然麵色一變,略一掐算,便知因果,長歎道:“你我相見一場,畢竟算是緣分。即使你現在心存死誌,我又如何能見死不救?”他腳步一抬,人便已經至十數丈外了……
李長青聽她所言,又見她神采,便知其親人恐已遭不測。他雖急需趕路,但怎能將一女子棄之不顧?若要攜上她,不免又擔擱光陰。他略一深思,便道:“女人除父母丈夫外,可另有其他親人?”他雖知此乃她心中悲事,但也彆無他法了。那婦人抽泣稍止,道:“舅姑年老,止有一子。現在……”,她似是發覺甚麼,輕聲道:“本日蒙少俠援救,已屬萬幸,奴家無覺得報,豈能再加叨擾?少俠如有急事,自去便可。雖已入夜,我卻識得歸程。”李長青眉頭大皺,半晌即又伸展,說道:“也罷,鄙人之事不急於一時,鄙人便陪女人走上一遭。”那婦人道:“怎敢勞動少俠?我自去便可。”見他仍未有拜彆之意,也無它法,拜道:“那就多些少俠了。”
那王玉蘭道:“此鎮名叫青陽鎮,記得小時,這鎮是極繁華的,人也是極多的……相公家便在此鎮,爹爹住處便在正東,距此三五裡的柳樹村裡。那村裡儘是柳樹,因此得名。”二人穿街過巷,由東到西,鎮上人顯是認得那婦人,不時上前打號召。二人正行間,劈麵走來一人,約四五十歲,身材仍顯結實。她挑著兩隻木桶,盛著兩桶淨水。那桶不太大,她也似不大吃力,隻是行走間不免搖擺,身後濕了一起,仿若一條灰線,向西延長而去,直至一口井旁。她瞥見二人,忙迎上前來,說道:“王家丫頭,你來的恰好,你婆婆她……”,她似是又想起甚麼,迷惑道:“你不是與張小子回家看望你爹了嗎?如何就你本身?張小子呢?這位是?”
門口站著個青衣人,朝她笑了笑,道:“你醒了?”她道:“是你救了我?”她臉上忽地紅了,道:“我的傷口……也是……也是你……嗎?”青衣人搖了點頭,道:“傷口是李嬸幫你包紮的。”青衣人背對著他,道:“鄙人擅作主張,將張大娘屍身埋葬,就在屋後,望女人莫怪。鄙人事了,也該拜彆了,我們後會有期吧。”他說完,不待她答覆,邁步拜彆。
二人均不肯多作逗留,那婦人撿起一隻火把,與李長青連夜行去。華陰縣位於東南邊向,離此不到百裡。四周雖人跡罕至,卻無叢山峻嶺,合法初春,草木也不富強,有她尋路,李長青也不擔憂。李長青見她雖仍哀思,話音還是清脆,言語也不失委宛得體。二人一起行來,李長青也逐步瞭然。華陰縣城占地近百裡,是周遭數百裡內最為繁華之地。因著戰亂,百姓大肆南逃,繁華之象已大不如前,卻仍有很多戶人家不肯放棄祖業,仍居於此。那婦人是本縣王秀才之女,喚作王玉蘭,雖為女子,不能似男兒般讀書為官,但出身書香家世,自也受過詩書熏陶,識得些筆墨。王秀才夫人早逝,止留下一女,長至一十八歲,便嫁於同縣張永年為妻。二人本是青梅竹馬,婚後也算完竣。那張永年家業雖不大,但其人卻非常勤奮。伉儷二人雖要奉侍舅姑,吃穿用度卻也充足。二人餬口甜美,鄰居也多獎飾,婚後育有一子一女,姐姐喚作張廷玉,弟弟是張廷秀。昨日,她吃罷午餐,攜丈夫與後代去看望父親,剛巧趕上那些韃子,爭論之下家人俱都被害,她也被虜到了這裡。那些韃子像是急於趕路,一時也未對她脫手,稍作逗留便帶她拜彆了。他們一起疾行,夜間便來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