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諱言,現在葉行遠風頭最足、名聲最響、功績最大,但是比起資格,他不如顧炎修。
中間有知情的又彌補道:“這二年顧大人升官轉了禮部,俸祿高了些,比昔日已經好了很多。當初他在翰林院的時候,那才叫一個貧寒,傳聞每日裡白水度日,苦不堪言。”
“這官兒頭戴烏紗,如何連一把青菜的小錢都要省?”隔壁小商販是新來的,看這景象目瞪口呆,問那賣菜之人。
嚴首輔麵色冷酷,冇有再問,兩人相顧無言。
嚴首輔高低打量宇文經,麵色中多了幾分歡樂讚美之色,又問道:“聽聞你剋日專研書法,又有進境,不知可有新作?”
能進翰林院的,起碼也是進士出身吧,何至於寬裕至斯?
朝中雖有三五老友,但普通也冇甚麼人會自找敗興來與顧炎修說話,以是不管是上朝散朝,他都是孤零零的一小我。
下了早朝,顧炎修慢吞吞的走在路上,他身材高大,麵色寂然,雙眉濃黑。身上官袍穿得久了,洗了多次,泛出陳腐之色。他不坐轎,不騎馬,每日上朝都是步行。他家住的實在也不是近,每日路上就要走小半個時候。
此次是因為又事關葉行遠,宇文經纔不得不來。
“你來了。”嚴首輔第一眼瞧見宇文經,略略點了點頭。
固然冇有退隱,但陳直也是讀書人,又是出自於官宦世家,天然曉得宦海的端方。當今之世,賢人之道當然是獨一提拔人才的標準,但大師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從科舉拚出來的人傑,再要從中汲引晉升,最關頭的一條原則,便是“論資排輩”。
但恰好他就是曉得,這是十幾年來作為親信構成的才氣。既然嚴秉璋已經拿定了主張,那麼誰勸他都冇有效。
宇文經低頭道:“門生隻是臨摹罷了,數年練字,未得其神,安敢有甚麼新作?”
宇文經並冇有太多的竄改,還是是青衫磊落,麵如冠玉――隻蓄起了髭鬚,氣質比當年更加沉穩。這些年宇文經一向都冇有退隱,年事一季季大上去,旁人都為他焦急,他本身倒是安之若素。
嚴秉璋講究話隻說三分,毫不講透,他問宇文經籍法,實在就是問他對葉行遠的態度。
宇文經安坐在嚴府,悄悄等候著打盹的嚴首輔醒來。時隔數年,嚴秉璋老了很多,本來精力的白髮多了幾分晦淡的色彩,臉上皺紋更深,隻神態卻更加寧靜,端坐太師椅上,鼻息如雷。
顧炎修年紀比他大,入仕比他早,品級比他高,紆尊降貴從禮部員外郎如許的清貴之職轉為外放,要一個天州知府那不是天經地義的事麼?給他這個職位,處所上都會感覺委曲了這位大孝子。
最關頭是就是顧炎修隻拿俸祿,其他支出碰都不碰,這纔是他這麼窮的關頭。彆說是收人家的錢,便是隆平帝同意頒下的養廉銀子,以及各地的冰敬、炭敬,他都十足一概不取,斥之為“阿堵物”。
新來的小商販幾近不敢信賴本身的耳朵,軒轅天下的讀書人哪有這麼慘的?便是一個小小的秀才,能夠調和鄰裡,敦睦鄉親,在鄉中都是極受尊敬的人物,那裡能那麼窮?
這不是把統統拿了養廉銀子的同僚都罵出來了麼?
如果陳直看到他們兩人見麵的模樣,大抵味瞠目結舌,你們明顯甚麼都冇說,宇文經又是如何曉得嚴秉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