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足道落了數十子,隻覺頭昏腦脹,本身也難以分清如何再下。方誌興見此,曉得他這多數是達到了極限,上前幾步細心瞧去,隻見白子與黑子在都在邊角劇鬥,摻雜不清,說道:“何不先往中原,再返西域?”話中之意,倒是以棋勢勸何足道先去中原磨礪,然後再返回西域。
聽了一會兒。琴聲漸響,但愈到響處。愈是和醇,群鳥卻不再發聲,隻聽得空中振翼之聲高文,東南西北各處又飛來無數雀鳥,或止歇樹巔,或高低遨遊,毛羽繽紛,蔚為異景。琴聲平和中正。隱然有王者之意。
見此奇景,李莫愁心中想道:“師父說琴調當中有一曲,久已失傳。莫非便是此曲麼?”方誌興則彷彿想到了甚麼,閉目靜聽,聆聽此中意蘊。
方誌興和李莫愁走出十餘丈,隻聽得琴聲當中雜有無數鳥語,初時也不重視,但細諦聽來,琴聲竟似和鳥語相互應對,間間關關,委宛啼鳴,心中大感差彆。兩人走上前去,隱身林木以後,向琴聲收回處張去,隻見三株大鬆樹下一個白衣男人背向而坐,膝上放著一張焦尾琴,正自彈奏,當是何足道無疑。他身周樹木上停滿了鳥雀,黃鶯、杜鵑、喜鵲、八哥,另有很多不知其名的,和琴聲或一問一答,或齊聲和唱。
想到此處,方誌興心中悄悄點頭。他對雙手互搏、用心二用極其精通,乃至能用心三用、四用……當然有本身的一套瞭解。何足道精力境地不到,一入門便是讓兩個動機相互對峙,倒是錯了方向,長此下去,不說難以應用到武功上,倒是精力受損的能夠性更大一些,可謂是走了傍門。
何足道彈到厥後,琴聲漸低,樹上停歇的雀鳥一齊迴旋飛舞。俄然“錚”的一聲,琴聲止歇,群鳥翱翔了一會兒。漸漸散去。他順手在琴絃上彈了幾下短音,仰天長歎,似是感慨知音難覓。然後俄然間從琴底抽出一柄長劍。青光閃閃,恰是前日所用。
驚神峰離崑崙派駐地並不遠,山嶽也並不高,隻因險要峻峭,故稱驚神峰。方誌興和李莫愁一起行去,隻覺奇峰高聳,不依常理,不覺悄悄點頭。此峰意蘊與何足道脾氣相合,又和他劍理極其類似,何足道居於此處,明顯是以此貫穿武學。此人年紀輕簡便已悟到這個事理,當真可稱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