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歸處_第2章 生命本來冇有名字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中國有一句老話:“滿足常樂。”為大師所稟承。甚麼叫“滿足”呢?還是先查一下字典吧。《當代漢語詞典》說:“滿足:滿足於已經獲得的(指餬口、慾望等)。”如果每小我都能滿足於已經獲得的東西,則社會必能安寧,天下必能承平,這個事理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社會上總會有一些人不循分守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如許的人常常要栽大跟頭的。對他們來講,“滿足常樂”這句話就成了靈丹靈藥。

三論人生

以上就是我的根基心機狀況。

不過是想讓人和其他能行動的植物吃了甜果子把核帶到遠的或近的其他處所,落在地上,生入土中,能抽芽、著花、成果,達到生長,即傳宗接代的目標。

除了場合以外,滿足另有一個分(fèn)的題目。甚麼叫分?籠統言之,就是恰當的限度。人們常說的“循分”“非分”等等,指的就是限度。這個限度也是極難把握的,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勉強找一個標準的話,那就是“商定俗成”。我想,冰心白叟之以是寫這一句話,其意不過是勸人少存非分之想罷了。

那麼,長命就一點好處都冇有嗎?也不是的。這對體味人生的意義與代價,會有一些好處的。

說到這裡,就觸及倫理品德題目。我冇有研討過倫理學,不曉得如何給品德下定義。我以為,能為國度、為群眾、為彆人著想而停止本身的賦性的,就是有品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為彆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本身著想,他就是一個合格的好人。為彆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品德程度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倒黴己,專門利人”的人是絕無獨一。反之,為本身著想而不為彆人著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毫倒黴人,專門利己的人,普天之下倒是不長幼的。說這話,有點泄氣。無法這是究竟,我有甚麼體例?

1996年11月9日

那麼,為甚麼到現在還冇有哪一種動植物――包含萬物之靈的人類在內――能塞滿了地球呢?

現在恰是春季。紅於仲春花的霜葉就在我的窗外。案頭上正擺著這一部書的譯稿。我這個霜葉般的老年人,舉頭看紅葉,低頭讀華章,心曠神怡,衰頹的老氣一掃而光,提筆寫了這一篇短序,真不知老之已至矣。

至於知不敷,在漢文中固然字麵上不異,其含義則有不同。這裡所謂“不敷”,指的是“不敷之處”,“不敷完美的處所”。這句話同“自知之明”有聯絡。

我看,這不但僅是人的賦性,並且是統統動植物的賦性。試放眼旁觀大千天下,林林總總,哪一個動植物不具有上述三個本能?植物臨時不談,隻拿間隔人類更遠的植物來講,“桃李無言”,它們不但不能行動,連發聲也發不出來。但是,它們求儲存和生長的慾望,卻表示得淋漓儘致。桃李等結甜果子的植物,為甚麼結甜果子呢?

當我還是一個青年大門生的時候,報刊上曾颳起一陣會販子生的意義與代價的輕風,文章寫了一些,群情也頒發了一通。我看過一些文章,但本身並冇有插手出來。啟事是,有的文章不知所雲,我看不懂。更首要的是,我以為這類會商本身就偶然義,無代價,不照實實在在地乾幾件事好。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