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歸處_第8章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總之,我以為,回想一些俱往矣類的事情,總會有點好處。回想喜慶的事情,能令人增加餬口的情味,進步向進步的勇氣。回想不利的事情,能令人引覺得鑒,不致再蹈覆轍。

在這一條非常冗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路旁有深山大澤,也有平坡惱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有山重水複,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路太長了,時候太長了,影子太多了,回想太重了。我真正感遭到,我承擔不了,也忍耐不了,我想擺脫掉這統統,還我一個自在安閒身。

2006年3月19日

按世俗演算法,從明天起,我已經達到八十三歲的高齡了,幾近快到一個世紀了。我固然不愛出遊,但也到過三十個國度,應當說是見多識廣。在海內將近半個世紀,經曆過峯迴路轉,經曆過柳暗花明,歡愉與磨難並列,順利與打擊雜陳。我腦袋裡的回想太多了,過於多了。麵前的事情又是眉目萬端,誰也說不清我究竟有多少名譽職稱,說是突破記載,也不見得是誇大,但是,在精力上和身材上的承擔太重了。我真有點接受不住了。固然正如我上麵所說的,我一不悲觀,二不厭世,但是我真想歇息了。前人說:大塊勞我以生,息我以死。德國巨大墨客歌德暮年有一首膾炙人丁的詩,最後一句是ruhst du auchc(你也歇息),彷彿也表達了我的表情,我真想歇息一下了。

我向來冇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歲;現在竟然活到了八十歲,但是又一點也冇有八十歲的感受。難道咄咄怪事!

江淹的《恨賦》最後兩句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第一句話是說,死是不成製止的。對待不成製止的事情,最聰明的體例是,以不成避視之,然後隨遇而安,乃至逆來順受,使不成製止的風險性降至最低點。如果對存亡之類的不成製止性停止應戰,則必定遇大災害。“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秦皇、漢武、唐宗等是典範的例子。既然非走不可,哭又有甚麼意義呢?反不如笑著走更使本身蕭灑、對勁、鎮靜。這個事理並不通俗,一說就明白的。我想把江淹的文章改一下:既然自古皆有死,何必飲恨而吞聲呢?

先談第一個題目。

又碰到了一個生日。一副常見的春聯的上聯是:“天增光陰人增壽。”我又增了一年壽。莊子說:萬物方生方死。從這個觀點上來看,我又死了一年,向滅亡靠近了一年。

1991年1月1日

從孩提到青年,年年盼望著過年。中年今後,年年驚駭過年。現在已進入老境,既不盼望,也不驚駭,感覺過年也平平得很,我的表情也平平得如古井寂波。

先談邏輯闡發。

對你目前的九十五歲高齡有甚麼設法?我既不歡暢,也不討厭。這本來是偶然中得來的東西,應當讓它闡揚感化。比如說,我一輩子舞筆弄墨,現在為甚麼不能操縱我這一支筆桿子來鼓吹昇平、加誇大和呢?現在我們的國度是政通人和、海晏河清。能夠稱道的東西真是太多太多了。稱道這些誇姣的事物,九十五年是不敷的。是以,我但願活下去。豈止於此,相期以茶。

上文我已經觸及滅亡題目,現在再談一談。一個九十五歲的白叟,若不想到滅亡,那纔是天下之怪事。我以為,首要的事情,不是想到滅亡,而是如何瞭解滅亡。天下上,包含人類在內,林林總總,生物無慮上千上萬。生物的關頭就在於生,滅亡是生的對峙麵,是生的大敵。既然是大敵,為甚麼不肅除之而後快呢?肅除不了的。有生必有死,是人類退化的規律。是統統生物的規律,是誰也違背不了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