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_第20章 青海,甘肅與寧夏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崑崙派和摩尼教是崑崙山上的鄰居,乾係不錯。

崆峒向來是天下聞名的玄門聖地,傳說中的瑤池。幾十年前,一名牧童在山中遇仙,學到了人間難以設想的奇妙技擊。厥後這牧童便創建了崆峒派。這個牧童便是崆峒派開山祖師木靈子,傳說木靈子的武功已經達到了入迷入化的境地,是以近年來崆峒派權勢日趨鼎盛,很有與少林等王謝大派抗爭的氣力。木靈子更以一身驚世駭俗的七傷拳聞名於天下。木靈子為人最是嫉惡如仇,年青時就在江湖中行俠仗義,憑著那手獨步天下的七傷拳,不知肅除了多少惡人,又挽救了多少無辜。現在雖年已漸高,脾氣人不減當年。見到有人作歹事,定會嚴加懲戒,對本門弟子更是責之甚苛。

明教在宋、元期間進一步和中國本土文明連絡起來,成為基層群眾和江湖人士對抗朝廷的鬥爭情勢,因為明教耐久遭到朝廷壓抑,行事極其詭秘,偶然也為江湖“白道”所曲解,比起普通的江湖人士,明教徒麵對著更大的壓力,是以抵擋朝廷也更果斷,在汗青上幾次掀起大的波瀾。

崆峒技擊源於崆峒山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戰役中,崆峒氏族所把握的攻防搏鬥之法和搏鬥技能,為“居崆峒山石室當中”的廣成子總結並注入“陰陽有藏”觀為其公道內核而創,不竭生長演變而構成的一大技擊流派,它是當代崆峒山先官方接締造和擔當的,是當代崆峒山先民聰明的結晶。《莊子 在宥》是一篇記錄軒轅黃帝問道於崆峒山廣成子的戰國期間的文獻質料,它詳確記錄了五千年前軒轅黃帝求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所傳的“疏忽無聽、抱神以靜”、“六合有官、陰陽有藏。”“我守其一,以處其和”的修身習武之道。它不屬於宗教的範圍。它揭露歸納出的是動靜、真假、開合、剛柔、進退等陰陽竄改的互轉互補在崆峒技擊實際指導上的內涵表現,誇大的是生命的活動和持續,尋求的是崆峒技擊演練中人與天然的調和,講究的是身材與精力、精力與天然的調和。故有廣成子“形將自正”、“乃可長生”、“物將自半”的“至道”論語。

雲南五家,點蒼派,雪山派,天龍寺,沐王府和無量宮。

伊斯蘭教是天下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天下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回教等。伊斯蘭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服”“戰役”。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服者”)。7世紀初鼓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創傳。首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流行。20世紀以來,在西歐、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分歧程度的傳播。它自創興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汗青,它作為一種宗教信奉、認識形狀和文明體係,傳出天下各地後,與本地傳統文明相互影響和融會,在分歧汗青前提下,對很多國度和民族的社會生長、政治佈局、經濟形狀、文明民風、倫理品德、餬口體例等都產生了分歧程度的影響。據統計,全天下穆斯林約有16億人丁(2018年),占同期天下人丁總數的23.4%。在亞非40多個伊斯蘭國度中,穆斯林占天下總人丁的大多數。一些國度將伊斯蘭教定為國教。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