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_第31章 太行兩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崑崙大師身懷技擊絕技,並且精通醫術,恐其年久失傳,即在龍潭寺內立門收徒以繼傳承,大師將技擊、醫術共溶一爐,分解一體,研創出表裡兩功並用的技擊——潭腿。大師因見當時世上所習武功多重拳法,而失於腿法,為彌補缺失,經心腸研練出腿法傳世。因本門派多重腿功、腿法,故用法上講的是“拳打三成腳踢七”。潭腿的“潭”字是借用發源地龍潭寺的“潭”字,故而稱之為“潭腿”。

清冷寺位於五台山,五台山(彆號:清冷山、金五台)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起因五座山嶽環繞而成,故稱“五台山”。五台山相傳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是中國獨一青廟和黃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最鼎盛期間為唐朝,據《古清冷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現存寺院共47處。

《列子》《尚書·禹貢》叫太行山。《淮南子》叫五行山。“太”者大也,“行”者行列也,太行者,為一係列高大的山脈也,故名。

香港:和聯勝。

湖北:三豐派。

太行山情勢險要,向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國攻伐韓國,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采取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究轉危為安。

青海:青海劍派,血刀門,明教,崑崙派。

貴州:布依摩教,五毒教。

江西:龍虎山天師道,西山萬壽閣淨明宗,閣皂山靈寶宗,麻姑山北帝派,和會心書院五個門派。

寧夏:回教,一品堂。

佛教傳入五台山,遍及的說法是始於東漢。相傳漢明帝時,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冷山)發明此地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萍蹤,這座山的山勢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類似,並且文殊菩薩有在此閃現,故二人決定在此建寺,寺院完工後,定名為靈鷲寺。又因漢明帝信佛,加“大孚”兩字。後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寺院。至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隋文帝時,又於五個台頂各建一寺。唐朝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名僧輩出。至唐德宗貞元年間,全山僧尼達萬人之多。北宋承平興國五年(980), 敕內侍張廷訓造金銅文殊像置於真容院(即今菩薩頂),重修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奧妙、靈境、大賢十寺。明末又重修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顯通寺的銅殿塔等。清朝,跟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呈現了各具特性的青廟(漢僧所住)和黃廟(蒙藏喇嘛所住)。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核心則稱台外。據中華群眾共和國建立後初法度查,全山有“青廟”(漢僧所住)97處,“黃廟”(蒙藏喇嘛所住)25處。現存寺廟台內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禪寺等8座。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