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倫立即打起精力來,可當他聽耿純講完,也不由驚詫。
“然後又改成了納言,有甚麼意義麼?”
丟了西域、爛了南中,西羌岌岌可危,就嚴尤那一起把高句麗打成下句麗,贏了。
“有傳言說,更始將軍廉丹因為久戰不堪,驚駭天子指責,轉而想斬殺四周夷人謊報軍功。成果卻激發了就新郡(益州郡)棟蠶、若豆兩部起兵抵擋,攻陷郡城,殺了郡大尹。而北麵集巂郡(越巂郡)夷人大牟不堪征調,殺略吏人,也反了!”
以堂堂中心天朝不能降服一個小部落,王莽臉上大抵很掛不住,因而這場仗,就在改換將帥的環境下,變成了“三征句町”。
大多數時候增的是“更賦”,乃是不去服戍邊之役的成年男人交納代役金,到了前漢末年,國庫日漸空虛,即便冇有戰役,征收更賦已是常製,哪怕是“罷癃”這類殘疾人都不能倖免。
耿純麵色奇特,也不答話,隻起家去將虛掩的門扉關緊,才低聲對第五倫說道:“伯魚擔憂得冇錯,有個來自南邊的傳言,我且說與你聽聽。”
這可就太狠了,近半的產業充作軍費,弄得益州民窮財儘。
“今烏累長於死,弟左賢王輿立,輿先經常入北邊為寇,邊疆被害,予甚閔之,故輿不宜為長於。”
說完朋友近況後,第五倫催促耿純快點將他的上計收了,同時體貼腸問道:“伯山,快與我透通風聲,本年納言府應不會再有增賦罷?”
如果能贏,那真是千古一帝了,但難堪的是,新軍跟國足似的,不管對上誰都屢戰屢敗,一漢敵五胡的傳統也冇了。
位於齊地的琅邪郡,被王莽改成了“填夷”。長沙國改“填蠻”,東南西北,在內諸夏而外蠻夷上,一個都不能少。
連第五倫都在台階上停下了腳步,半天合不攏嘴。
PS:求保舉票。
耿純見到第五倫非常歡暢,將佐吏攆出去後,也不看他交來的上計,先同席而坐,聊起閒話來。
在新莽,任何試圖斂財積儲的行動,都是為朝廷作嫁衣。一旦戰役頻發,遵循家財繳軍賦,足以讓你十年利潤全打水漂。
第五倫的擔憂是有啟事的:“我傳聞天鳳三年(公元16年),平蠻將軍擊句町國(雲南、廣西交界),朝廷對益州刺史部加收增賦,賦斂民財百取其五。”
答案是改名,如果不能,那就改兩次。
“匈奴右骨都侯須卜當者,寧胡閼氏之婿也,離塞歸義,懷款誠之心,以禮來降。今予除其為須卜長於,賜印綬,出大兵以輔立之。”
揚雄在他那份《上書諫勿許單於朝》裡也說了:“唯北狄為不然,真中國之堅敵也,三垂比之懸矣,宿世重之茲甚,未易可輕也!”
可王莽不聽,感覺這是軟弱綏靖,便罷了他的官,成果纔有本日禍事。
“還要打!”
大師好,我們公家.號每天都會發明金、點幣紅包,隻要存眷便能夠支付。年底最後一次福利,請大師抓住機遇。公家號[書友大本營]
這本來無可厚非,也有先例可循,可架不住他白叟家太勤奮,竟將邊疆一圈郡縣改了個遍。
真不愧是莽子哥,這通操縱之騷,將納言府中從納言魯匡,到耿純等一眾官吏都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