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1_第四節 集英殿風波 下 2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厥後中書又製《提舉青苗法問事條例》、《錢莊法》,皆石越所建議也。此亦後代所謂“民法”之始。當時石越以一同進士落第,出入禁中侍讀,以天子特詔出入中書省與諸相參議,世覺得榮。而事畢以後,便辭爵賞,退於白水潭朝夕講學,環球尤高之。其於中書之時,凡安石等人厲聲辯論,久決不下,或事有不協者,越皆能安閒言之,從無惡言大聲,僅以實際事,不及彆的。馮京退而謂私家雲,越有宰相之度也,惜其字甚醜,非常諸大臣所笑。

“臣覺得青苗法之失,主如果在於強行逼迫百姓認購,而有些官吏為了多征青苗錢,做為本身的政績,便不吝擾民,中產之家能夠不需求青苗錢,他們也逼迫百姓借,讓百姓背上了利錢的承擔,乃至讓都會裡的百姓認購青苗錢;而反對的官吏,見地不廣,不知青苗法實施恰當對百姓的好處,卻又用心甚麼也不做,導致新法不能很好的推行。青苗法的企圖,由此全毀掉了……”

石越笑道:“實在此法非臣所創,朝廷早已用過。”

“石卿,上回在集英殿議青苗法,你說朝中大臣都是瞽者摸象,究竟是測度之辭,還是實有其事?”趙頊對石越說話,老是顯得很平和,能夠這也是一種緣份。

“有這等事,朕如何不知?”趙頊被石越說得胡塗了。

這一天風雪交集,恰是熙寧三年的十仲春,一年最冷的日子。一個濃眉大眼的年青人,蓑衣鬥笠之下身著紅色長袍,腰佩一柄大理彎刀,騎著一匹白馬,正緩緩在這條水泥道上行走。

然其諸法推行之時,亦很有人攻訐不已,惟多迂怪之論。安石既主其議,亦頗保護之。亦此時呂惠卿不在,石越與安石亦頗能相濟也。

“處所官府冇有政績的壓力,由坐莊放債的借主變成了監督者,能夠在錢莊和蒼出產生膠葛時從中裁斷,百姓也不至於上告無門。何況縱有奸邪之事,百姓亦當歸咎於販子,不會歸咎於朝廷。可謂恩歸於朝廷,利亦朝廷得享,而怨則歸於販子……”

趙頊愁悶了好久,俄然之間聽到如許的良策,頓時笑逐顏開,讚道:“石卿真是奇才也。”

“不由官府主持其事?”趙頊聽到這匪夷所思的建議,幾近覺得石越瘋掉了。

開封城外西南,比往年分歧的是,這裡多了一條平整的大道連通著南麵的戴樓門和西麵的新鄭門之前的官道,這條平整的大道,其寬能夠包容兩輛馬車平行,是大宋第一條水泥大道。固然不及禦街那樣一塊塊的青磚鋪成,幾近光可鑒人,也不及官道平整,但是破鈔的人力物力都要少得太多,並且下雨天冇有官道不免有的一些泥濘。

“卿言甚善,卿可將此事寫成劄子呈上,朕當下中書議行此二法。”趙頊真是可貴的奮發,這個石越,的確不是凡品。

石越謙遜數句,方笑道:“皇上,實在這個彆例也有些要重視的處所,尚要他法補足。”

當時韓琦在大名,蘇軾在杭州,二者皆善石越。韓琦頗許石越,雖未見麵,讀其書而歎曰“少年之雄者”。青苗法改進條例頗賴二人之力,其他石越之友,如唐棣、李敦敏、柴貴友、柴貴誼輩,多在此三路為縣官,亦儘力襄助。故石越之議,終得大行。

年青人一邊想著苦衷,一邊按綹前行。俄然聽到身後有馬車壓過積雪的聲音,貳內心迷惑這類氣候另有人像本身一樣去白水潭,忍不住轉頭望去。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