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八十一章 夾擊劍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第二日一早,伐蜀北路軍兵分三路,進逼大漫天寨。守寨蜀軍並未接管敗退下來的友軍前一天與周軍交兵的經驗,仍然以堂堂之陣與伐蜀北路軍對壘。成果,近萬精銳蜀兵再次成為毫偶然義的炮灰,在周軍上風火力編織的火網中喪失近三成,殘存兵馬惶恐而退。周軍旋即尾隨掩殺,攆著蜀軍一向追進了大漫天寨以內。一場亂戰以後,不但全殲寨內守軍,並且活捉寨主、義州刺史王審超、監軍趙崇渥,以及三泉(陽平關)之戰時逃脫的三泉監軍劉延祚。

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前鋒”,孟昶在朝中無人可率軍獨當一麵的環境下,讓本身的太子擔負救兵主帥,本是存了向國人揭示本身為了後蜀江山社稷死戰到底的決計的意義。可題目是,把廖化描述成無能之輩隻是先人的曲解。實際上,三國時阿誰蜀地大將廖化並非平淡之輩,其兵馬平生,很有功勞。隻不過當他獨當一麵時,蜀漢國勢已經陵夷,底子有力與曹魏相對抗了罷了。而太子孟玄喆倒是生於深宮當中,自幼錦衣玉食,隻知奢糜吃苦,從未帶過兵、打過仗,乃至連馬都騎不穩,隻能坐車出征的廢料,是一個真真正正、完完整全的軍事癡人。讓他當雄師統帥,絕對是有百弊而無一利的事情。

與趙崇韜死戰到底、力竭被擒構成光鮮對比的是,聽聞周軍殺來連站都站不起來的王昭遠,卻在本身的袍澤以血肉之軀與周軍的鋼鐵火藥搏命相搏時拋甲棄盔,換上一身布衣打扮,讓自家親兵保護攙扶著本身,趁亂逃出大寨,往東川方向而去。

建隆五年農曆三月初八,在篡奪劍門後,伐蜀北路軍順利進占劍州。

至於李廷珪和張惠安雖是武將出身,但此前一向在朝中為官,均已多年未曾批示過軍事行動。特彆是李廷珪,其最後一次批示作戰還是在顯德二年與周軍爭奪秦、鳳、成、階四州,並且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敗而歸的那一回。以如許的兩小我擔負救兵副帥,幫手孟玄喆阿誰既是軍事癡人卻又大權在握的主帥,批示一支冇有任何經曆的新軍,其了局可想而知。

當唐潮提出“前人常言,劍門天險,一夫荷戈,萬夫莫當。如何破此險關,還望諸位將軍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不必有所顧忌”的集會議題和基調後,“飛龍軍”第二分解步兵師師長劉知節(劉小六)第一個起家說道:“大帥,據末將鞠問投降蜀軍士卒得知,自益光過江,翻越數座大山,有一條本地人稱為來蘇的狹冷巷子。蜀軍雖於江劈麵設有堡砦,但此處江水流速較緩、水深較淺,易於架設浮橋,我軍於此過江並駁詰事。而來蘇巷子出口在劍門以南二十裡,於青疆店與官道彙合。若我雄師走此巷子,則劍門之險不敷為恃。”

唐潮和穆特爾聞言均微微點頭,而“狼牙營”營長張錚卻起家反對道:“大帥,這條巷子末將也有所耳聞,確可賜與蜀軍出其不料一擊。隻是,一來蜀軍連戰連敗,軍心士氣早已喪失殆儘,以我軍之兵威,完整能夠依托火力上風一鼓而下,不必然非要去走其他不熟諳的線路。二來,來蘇巷子狹小難行,雄師主帥實不宜切身犯險。依末將看,即便真有需求走來蘇巷子,那也隻需派一名偏將率一部人馬前去足以。這支偏師若能順利到達青疆店,自當北上與雄師主力夾攻劍門,活捉王昭遠。就算其不能順利到達青疆店,亦不會影響大局。末將鄙人,願率所部走來蘇巷子,與雄師主力分進合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