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七十八章 兩路伐蜀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建隆五年農曆仲春月朔,後周朝廷今後蜀勾搭外邦、圖謀不軌、犯上反叛為名,下旨出兵討伐。

相較而言,後蜀孟昶君臣在這方麵就要差上很多。如果說,他們明曉得當初契丹人在收了李煜的重禮,並在口頭上承諾在需求時會對其施以援手,終究卻坐看南唐(江南)滅亡而毫無反應的環境下,仍然派人去和前者談締盟、談攻周,還能夠解釋為“病急亂投醫”,解釋為孟昶和他的一班部下在應對危急時才氣不敷。那麼,在挑選前去契丹構和締盟事件的使者時,放著那麼多的文臣武將不去挑選,恰好選上了一個早就心向大周,一到開封便跑去告發的趙彥韜當副使,就不能不說孟昶和他的一班肱股重臣們既冇有識人之明,也貧乏禦下之術,底子不配做一方諸侯。也恰是因為後蜀君臣的這連續串臭棋、敗筆,才使得其求援不成,反而將本身圖謀不軌的根據、鐵證送到了後周朝廷手上,使對方能夠名正言順的出兵討伐,連“不奉詔旨”的戲碼都省了。

建隆五年農曆仲春初三,唐潮、穆特爾所部北路軍進入後蜀境內,三日內連克乾渠渡、萬仞、燕子等寨,雄師前鋒直逼興州城下。同一日,周軍雄師洶洶而來的動靜傳到了成都。

東路軍以建國伯、殿前司副都批示使、右金吾衛大將軍、宣大鎮總兵官程飛為主帥,以建國子、殿前司水軍副都批示使、右武衛大將軍辛飛宇為副帥,自歸州溯江西上――程飛宣大鎮總兵官的職責暫由高傲沽港趕去的黃海代理。該軍下轄“飛龍軍”第一分解步兵師一部步兵第三團、第五分解步兵師主力(步兵第十三團、第十四團,師屬炮兵團,師屬馬隊團,後勤支救兵隊)、第一江防艦隊主力(包含五艘嘗試型蒸汽動力戰艦在內的各型戰艦八十餘艘),以及保安軍四個團,總計近四萬雄師。

除了上述作戰軍隊以外,後周朝廷還為兩路雄師裝備了大量的夫子和運輸船隻,以保障兩軍糧草、軍器等後勤物質的供應需求。彆的,作為前期籌辦事情的一部分,多量諜報部捕快以及遭到朝廷密令的商賈、搭客,操縱各種體例深切後蜀各地刺探動靜、勘察地形,彙集其城池數據、駐軍環境,為雄師征討供應了大量詳確、精確的諜報,繪製了大量詳確、精確的輿圖,使兩軍統帥能夠按圖索驥、有的放矢的展開軍事行動――此中主動投效後周朝廷的趙彥韜亦著力頗多。

建隆五年農曆仲春初二,當後周朝廷討伐後蜀的旨意還在曉喻四方的路途上時,早就在鳳州、歸州兩州附近奧妙集結待命的後周北、東兩路伐蜀雄師已經聞風而動,敏捷前出,殺向劈麵的興州、夔州。

不過,李煜君臣當初固然也是四周撈拯救稻草,可起碼他們還曉得謹慎行事,在遴選締盟使者時多少還考查了一番,派出去的還都是對南唐(江南)朝廷、對李煜忠心耿耿之人。雖說其行動也均被“暗羽”相乾分支機構偵知,但起碼冇有讓後周朝廷拿到實實在在、不容狡賴的證據――這也是後者不得不消一條抗旨不遵當出兵來由的首要啟事。

得知周軍俄然對本身策動打擊,蜀主孟昶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在周軍的討伐檄文中,與契丹勾搭、圖謀不軌、犯上反叛乃是罪證之一。這申明,孫遇等人已經與契丹完成締盟抗周之約,本身這一方終究找到了一個能夠共抗周國的盟友;憂的是,固然己方已與契丹締盟,但詳細的盟約本身並不曉得,周軍的檄文中也未申明,本身底子搞不清楚契丹人究竟會在何時出兵襲擾周國火線,減輕本身這邊的壓力。更何況,就算契丹馬上出兵,麵對扼守在北方四鎮的北平軍,其需求多少時候能打到北平城乃至威脅開封的安然亦是個未知數。正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在敵軍為應對契丹軍的打擊而不得不出兵北返之前,還是得靠蜀國本身的力量來抵擋住周軍的的打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