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三十六章 江州之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說著,胡則轉向身邊一眾將校,問道:“不知諸位同僚覺得胡某所言對也不對,願不肯意與胡某一起為國儘忠、以死謝君恩?”

目睹宋德明等將校鼓譟而前,謝彥寶便認識到景象不對,趕緊呼喊部下親兵將胡則和宋德明拿下。隻是,不等他的親兵脫手,宋德明等人已經一擁而上。世人先是一頓拳打腳踢、刀砍斧剁,把底子不是敵手的謝府親兵趕散,而後便衝進謝府的後堂閣房,將在此藏身的謝彥寶揪出來,一刀砍成兩半。

建隆三年農曆三月十六淩晨,在江防第一艦隊艦船的保護下、在熟諳浮橋設想、利用的督架官批示下,數百艘巨型載舟和數千具巨型竹筏在船伕、海員的操控下垂垂排成一字長蛇陣,並經過數量浩繁的工匠遵循之前的設想將其一連續接、牢固,終究成為一個團體。

不過,決定投降是一回事,要將其付諸實施卻並不像做出決定這般簡樸。謝彥寶雖為江州刺史、本地的最高軍政長官,可真要舉城投降,也不是憑他一小我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說了算的。畢竟在這城內另有其他大小官吏、另有把握兵馬的批示使、批示副使等人,若不能征得他們的同意,光靠本身一小我也是不成能順利將周軍迎進城裡來的。因而,就在獲得周軍渡江動靜的當天下午,謝彥寶便將一眾部下調集到本身府中,參議投降事件。

按理說,對於這類在兵力、戰力方麵都高於本身的仇敵,最好的體例是趁著周軍方纔開端渡江、安身未穩之時判定反擊,擊敵於半渡當中並燒燬浮橋,如此方能有些許破敵的掌控。隻可惜,半渡而擊的好機遇被阿誰畏敵如虎、用心叵測的謝彥寶給白白華侈掉了。現在,周軍大隊人馬已顛末江,那座巨型浮橋也已經重新分離,順江而下,想要毀損已無能夠――江州雖也有水軍,可遠比江州水軍氣力強大的武昌水軍在周軍水軍麵前都被打得幾近全軍毀滅,不過百十條艦船的江州水軍又那裡有打敗周軍水軍並毀損掉浮橋的本領。惟今之計,隻要在嚴守城池的同時,操縱己方熟諳本地地形的上風,派出兵馬襲擾或者伏擊周軍,以挫其銳、以疲其師,然後再恪守待援這一個彆例了。

因為自武昌持續東進後,曾誌林所部便由全數水運變成了水陸兩路並進,而自陸路而行的軍隊在速率上是比不上逆流而下的水上兵馬的。以是,在分開武昌後,西路軍就此一分為二。沿陸路而行的主力軍隊仍然由曾誌林率領,快馬加鞭趕往江州。而走水路的江防第一艦隊主力以及輜重、浮橋軍隊則由江防第一艦隊副都批示使何海生賣力批示,藉著順風順水的好機會扯起滿帆,以遠快於陸上主力的速率,風馳電掣普通的直奔蘄陽,以便能夠定時策應中路軍渡江。

固然此前並冇有與現在這支周軍交過手,可當年作為壽州節度使劉仁贍麾下裨將,胡則曾經參與過壽州城攻防戰,見地過柴榮部下那支周軍的本領、領教過原始火器的龐大能力。胡則深知本身即將麵對的這支周軍遠比當初壽州城下的周軍更刁悍、火器亦更加鋒利,想要守住江州城絕非易事。以是,被推舉為江州刺史後,胡則一麵加強城防、檢校兵馬,一麵苦思破敵之策。

胡則挺身而起,痛斥謝彥寶道:“吾等曆世受李氏君恩,現在國難當頭,恰是吾輩儘忠效死之時,安可為一己之私而棄社稷於不顧。汝欲效仿楊守忠,吾等卻不肯隨汝去做那背主求榮、棄土求生的肮臟行動。何況,想那楊守忠雖獻城投敵,卻也是經曆了白沙岸之戰、周軍炮火轟擊城池以後自知不敵,方纔投降。而謝刺史你卻未戰而欲主動獻城,較之楊守忠更加不堪,吾等豈能服從。”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