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_第三十六章 江州之變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

因為自武昌持續東進後,曾誌林所部便由全數水運變成了水陸兩路並進,而自陸路而行的軍隊在速率上是比不上逆流而下的水上兵馬的。以是,在分開武昌後,西路軍就此一分為二。沿陸路而行的主力軍隊仍然由曾誌林率領,快馬加鞭趕往江州。而走水路的江防第一艦隊主力以及輜重、浮橋軍隊則由江防第一艦隊副都批示使何海生賣力批示,藉著順風順水的好機會扯起滿帆,以遠快於陸上主力的速率,風馳電掣普通的直奔蘄陽,以便能夠定時策應中路軍渡江。

建隆三年農曆三月十五傍晚,何海生率水路軍隊順利到達蘄陽江麵。安插好船隊防備後,何海生便帶著幾位親隨棄舟登岸,去江北拜見已經在這裡等候了快一個白日的徐紹安,參議中軍路渡江事件。固然任務緊急,留給本身渡江並霸占江州的時候並未幾,但出於安然和高效的考慮,徐紹安還是接管了何海生的建議,決定雄師臨時休整一晚,第二天再停止浮橋的搭建和渡江行動。

目睹宋德明等將校鼓譟而前,謝彥寶便認識到景象不對,趕緊呼喊部下親兵將胡則和宋德明拿下。隻是,不等他的親兵脫手,宋德明等人已經一擁而上。世人先是一頓拳打腳踢、刀砍斧剁,把底子不是敵手的謝府親兵趕散,而後便衝進謝府的後堂閣房,將在此藏身的謝彥寶揪出來,一刀砍成兩半。

不過,決定投降是一回事,要將其付諸實施卻並不像做出決定這般簡樸。謝彥寶雖為江州刺史、本地的最高軍政長官,可真要舉城投降,也不是憑他一小我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說了算的。畢竟在這城內另有其他大小官吏、另有把握兵馬的批示使、批示副使等人,若不能征得他們的同意,光靠本身一小我也是不成能順利將周軍迎進城裡來的。因而,就在獲得周軍渡江動靜的當天下午,謝彥寶便將一眾部下調集到本身府中,參議投降事件。

本來遵循謝彥寶的估計,麵對武昌楊守忠獻城投降、周軍完成在他們眼中底子不成能完成的架設浮橋豪舉、數萬雄師氣勢洶洶直撲江州的局麵,部下的文武官員們就算冇被嚇破膽,主動提出投降的建議,起碼也會同意本身獻城的設法。可出乎謝彥寶料想的是,其“開城投降”四個字才說出口,那邊廂卻已然激憤了江州批示使胡則。

雖說因為一時激憤而殺了貪恐怕死的謝彥寶並取而代之,可胡則並冇有被氣憤衝昏了腦筋,就此不管不顧的去和周軍瞎拚,而是敏捷沉著下來,籌辦儘力以赴,守好城池。

因為在南征之前,相乾的船伕、海員、工匠已經在嶽州江邊停止過多次的演練和實際操縱,以是將近一千五百米長的巨型浮橋從分離狀況到連接成形、具有渡江服從,前後僅僅用了一天時候。至建隆三年農曆三月十七傍晚,徐紹安所部兩萬九千餘人及多量輜重均安然度太長江,向江州方向推動。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章